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后现代时期之中国考古学
  • 凌家滩、牛河梁抚胸玉立人说明了什么
  •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建筑格局的变与不变
  • 新论摘要
  • 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
  • 一代宗师对中国考古的期望
  • 张光直课堂笔记所见李济晚年在台大教书的片段
  • 国际遥感考古会议综述
  •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下)
  • 殷墟宫殿区建筑布局和性质简论
  • 最新热门    
     
    山东龙口阎家庄的周代房址可能是煮盐遗迹

    可能原来就不设屋顶,没有门道至少说明不会是长期使用的。而结构复杂、构筑讲究的灶址可能恰恰说明了这种房址的真正用途。我们如果从煮盐的角度看,这种灶址就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首先,根据有关学者披露的资料,非洲尼日尔人的制盐方法就是把泥碗直接架在成排的泥柱上煮盐,在添加柴火时盐工常会打断泥柱,使得泥碗底部破裂,但由于碗底已有盐结晶,因此卤水会继续得以煎煮。即使在煮盐过程中没有打破泥碗,盐工也会有意打破碗底来观察盐的结晶情况(图三),《考古》2004年4期)。尽管阎家庄的灶址很难说就是这样使用的,但这一信息仍有助于解释少见的圆柱形烧土柱的存在。再者,阎家庄灶址的火塘大小也适合放置煮盐器具。根据我们近年来的发掘和检测分析,可以确定周代山东北部沿海煮盐用的是一种圜底盔形陶器,这种盔形器在西周前期的直径和高度都在20厘米左右,有学者认为后来这种煎卤器具有逐渐增高增大的趋势。而阎家庄的这些房址从同出陶器看应在春秋后期,火塘的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火塘口部到烧土柱顶部有10—20厘米的空间,可见是可以放置单个盔形器的。而且盔形器都比较厚重,烧土柱正好能起到支撑作用。第三,阎家庄的地理位置靠近海边,适合煮盐。发掘报告已根据早年丁啸先生的意见,推测这里当时距海岸可能只有1公里左右。主要记录周代山东北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古籍《管子》曾屡次提到“煮海为盐”,所以可进一步推测,当时阎家庄煮盐可能是煎煮海水或从海沙中淋出的卤水为盐的。第四,阎家庄所在的胶东半岛西海岸汉代时归巾弦、曲成、当利等县管辖,这些县都设有盐官,是当时环渤海地带盛产海盐之地,说明已有相当长的煮盐历史,再上推到周代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阎家庄的这些房址很可能是煮盐遗迹,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日常民居。如果这一推测有合理成分,还可以看出其他有价值的线索。从发掘报告看,这些遗迹出土了盆、甑、盂、碗等陶器(应是煮盐的辅助器皿),尽管没有见到盔形器,但第10号遗迹有两个直径20多厘米的圆坑,推测这可能就是存放圜底盔形器之处,而不是柱洞。还能看出的是,这些遗迹出土遗物都很少,报告作者推测可能是捕鱼季节过后集体离去造成的。这个意见给笔者很大启发,根据《管子》的记载,当时煮盐一般是在开春和秋后,其他时间不得煮盐,而且突遇连阴雨天气也不能煮盐,可见也有季节性或短暂性,这些都能解释出土物少和不见盔形器的现象。另外,依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古代煮盐用的灶称为“盐灶”,几个盐灶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生产单位“灶户”,那么,阎家庄的这12个遗迹连同残存的2个灶址就可理解为14个盐灶,而这些集中分布的盐灶就构成了一个灶户。这对考察当时海盐业的生产关系也是很有价值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