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山东龙口阎家庄的周代房址可能是煮盐遗迹
  • 新论摘要
  • 中国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上)
  • 2004年的中国科技考古
  • 植物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 食性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 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
  • 关于古建筑滴水断代问题的思考
  • 新论摘要
  • 跨湖桥与河姆渡东南区域文化传统源头的若干问题
  • 最新热门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变迁与思考

    主要用来了解区域文化的差异和复杂性,以解决直线发展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与进化考古学主要采用了地质学方法不同,科西纳和柴尔德在语言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把物质文化等同于语言和方言,认为物质文化的相似性只有在人群享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时才有可能。他们认为,那些创造了相同考古学文化的人应当讲相同的语言、具有相同的意识、并在社会和-上彼此认同。

        考古学文化概念确立后,文化分析成为20世纪上半叶国际学界流行的研究方法。所到之处,遗址被组合到一起构成文化,学者们埋头于探讨这些文化之间的年代学和历史关系,关注个别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并侧重于文化序列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具体操作上主要注重于典型特征的罗列和比较,并从物质文化的特点对当时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做一些推断。在探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学者们习惯采用传播论的解释,很少探究文化内部的创造性机制。

        我国考古学文化概念基本上承袭了上世纪初国际的通行惯例,然而这一概念自5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所意识到的许多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功能观

        以分类和罗列为特点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并不涉及对文化成因的探讨,它只从表面特征的异同来构建文化单位。针对这一缺点,一种被称为功能观的思维开始出现,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正是柴尔德本人。他在建立考古学文化范例不久之后就意识到,不应将考古学文化仅仅看作是器物的组合,而应当将它们作为了解人类生存、劳动分工和经济形态的信息来源。他指出,在研究这些器物特征组合时一定要弄清它们怎么会相伴在一起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生产和使用的。柴尔德还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认为同一群人迁徙到不同的环境里,他们的文化不可能不发生巨变。

        后来在美国文化生态学的影响下,文化的功能观被进一步完善。考古学文化被看作是人类肌体适应的延伸,是在特定生态环境里维持生存和繁衍的手段,因此,物质文化被认为是文化的产物而非文化本身。

        同样的看法也为我国学者所重视,比如裴文中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有不同的文化。如果将这种适应的功能观来考虑考古学文化概念,就会产生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文化特征不是遗传的,它的特点和延续取决于环境条件。同一批人迁徙到不同环境里,他们的体质特征不会发生改变,但是他们的适应方式和文化特征则不可能不变。而且,某遗址中的同一文化也会随着环境的缓慢变迁而发生改变。其次,物质文化本身也是易变的,这是因为人类的思想和习俗是易变的,我们可以从自身的穿戴和用品上感受到时尚的变迁。因此,如果不考虑环境和人类习俗对文化的双重影响,仅从典型器物的刻板比较来界定考古学文化显然是不够全面了。

        一项人类学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史时期美国加州沿海环境优裕,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当地印第安人能以较大的群体定居在村落里,生产陶器。而生活在西南大平原贫瘠环境里的印第安人只能以狩猎采集为生,以很小的群体和流动性很大的方式生存,没有陶器。两地印第安人很可能有着渊源关系和一定的相互交往,但是由于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表现为差异极大的文化特点,甚至在考古学上可以被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

                                                                                   局限性

        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考古学文化概念,表现出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考古学文化概念比较适合于研究小规模的、相似的、较为定居的史前社会,比如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文化,由于这些社群规模较小和相对独立,所以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性。对于流动性很大的狩猎采集群,比如我国北方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和极地的爱斯基摩人,由于高度的流动性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频繁接触,使得广阔地理范围内分布的文化遗存看上去十分相似,难以确定和研究群体意义上的考古学文化。

        第二,考古学文化概念不大适合研究内部分化明显的复杂社会。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分化会造成文化差异和多样性,比如玛雅帝国贵族和平民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比如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不同社群在对外交往上日趋频繁,特别当贸易和交流成为不同社会之间-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特点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差异从文化特征上观察时就会变得十分模糊。于是,考古学文化概念在被用来解决史前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上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英国考古学家霍德的一个研究案例显示,社会群体所使用的不同器物有着不同的生产和分布机制。他在对肯尼亚巴林戈湖地区三个不同部落妇女耳环的研究中发现,尽管耳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部落群体之间的界限,但是它和其他器物比如陶器的分布范围却不重合。其他研究也显示,陶器的分布在不同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原因和机制,它并不一定和民族群体的范畴相合。比如,美国亚利桑那霍比印第安人的陶器形制随居住点地形的不同而异,并不与聚落、血缘群或宗族关系相对应。墨西哥塔拉斯坎陶器的形制分布则和陶工的交往有关,并不反映群体之间的界限。于是,考古学界不再认为事情有那么简单,可以根据标志性特征或相同器物组合把一批遗址归入到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之中,然后认定,每个“文化”代表了某一社会群体或文化共同体。

                                                                                      小  结

        文化单位是考古研究的一种概念和分析工具,它必然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变化。目前,考古学文化概念在国际上已经被文化系统和聚落考古学等新概念所取代或涵盖,这表明半个多世纪来的考古学发展已经从物质文化表面的分析转向更深层次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探讨。虽然这一术语仍不时见于一些西方的研究报告中,但是它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已经大为淡化。这是因为学术界意识到,用器物类型这种人为确定的单一标准难以衡量和研究由多元变量和复杂因素造成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目前,我国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基本沿用国际上世纪初流行的定义,愚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最好还是要了解国际学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虽然发展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是大家的愿望,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对国际学界已有共识的重要概念和理论问题还是要努力加以了解和接轨,不然我们的成果拿到国际上去时很可能会遭遇不被认同之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