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早期铜镜的原初功能和原形再论
  • 青州龙兴寺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时代的新认识
  • 中国玉文化起源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例
  • 中国东方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 专家谈东胡林遗址的学术背景和意义
  • 广东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
  • 关于古文化与古国的思考——四论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 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
  •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
  • 宋六陵出土龙泉窑青瓷的启示
  • 最新热门    
     
    阳陵令印 封泥相关问题

    园令”也是四字印文,应是在景帝卒后所镌刻的“园令”印。它们的特征与传世的“孝惠寝丞”封泥明显不同,“孝惠寝丞”封泥外观近似小圆饼形,字近篆书特征,笔画较细、圆润,秀美。据《汉书·惠帝纪》记载,“七年,帝崩于未央宫”。可知惠帝寝丞之印的镌刻应在七年帝崩之后了。该封泥很多特点近于秦封泥,却不置“田”字界格等秦印特征。传世的“孝文庙令”封泥,外观也呈小圆饼形,书体既有隶书,又有篆意,笔道较惠帝寝丞封泥较宽,未发现使用“印齿式”封检特征。据《汉书·百官表》云:奉常属官有诸庙令长丞。这枚“孝文庙令”印应是在孝文帝卒后所铸,文帝卒于公元前156年,此封泥的形成应晚于此年。

    前面已经述及“阳陵令印”封泥的时代为西汉中期。可是,西汉武帝(前140——前86年)时期曾在职官制度和郡国制度的建置方面有一系列的大变化,作了相当多的改革,这些都会反映到玺印形制及特点上。在涉及官印制度本身的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太初元年(前104年)两次改革,导致印章的形制、印文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及形态。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条记:“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注引张晏云:“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对这一变化,历来学者各有争论。现代治封泥学者孙慰祖先生在《封泥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版)中明确指出:“其实太初元年所改印文是以‘诸卿、守、相’为范围的,即秩级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印”(第81页),不包括二千石以下之官印文字的数量改动,而“阳陵令印”当然也不在其例。而“阳陵令印”的字数用法仍然沿用秦代及西汉初年作法。

    孙慰祖先生经过对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封泥的系统观察、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印齿式”封泥,也即他所分的A式封泥,“在西汉中期趋于淘汰,其后偶有孑遗,但比例与西汉早期构成显著差异。可见A式的下限基本上可定为中期,这是一条鉴别标准。”(上见同书第113页)而他认为四方槽的封检形式,即他所分的B式,在西汉中期出现并“上升为主要形式之一”。有鉴于此,再据“阳陵令印”封泥的书体风格近于“孝景园令”封泥这一特征,我们认为“阳陵令印”封泥应在景帝在位至武帝初年形成。若这一看法可以成立,则西汉中期的封泥可能还存在武帝前后两段的区分。这样,也可参考武帝太初元年改二千石以上官印为五字,分为前后两段的特征,将二千石以下官印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的陵墓。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在当时的弋阳县修筑寿陵,故取名为“阳陵”。据刘庆柱、李毓芳先生《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中的研究,“阳陵的主要工程大约在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秋季完工”(第41页)。据《汉书、景帝纪》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帝崩于未央宫。”而阳陵邑的设置实际既不在景帝葬阳陵之后,也不是刚即位时,而据《汉书·景帝纪》云:“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注引张晏曰:“景帝作寿陵,起邑”。从前引文献可知,阳陵邑的设置比较早,在景帝在位时即已存在,并不是阳陵复土以后再建。这样,我们前述关于“阳陵令印”封泥的时代推断应该是接近事实的。它自身的特征说明它晚于传世的“高寝丞印”、“孝惠寝丞”、“孝文庙令”等封泥,而近似于“孝景园令”封泥。可是,“孝景园令”封泥四边平齐的特征,应该是与采用四方槽式封检方法相关,而这种方法据孙慰祖先生研究,起始于西汉早期,但主要流行在西汉中后期。就型态而言,“孝景园令”封泥应晚于“阳陵令印”封泥。就陵邑建置与孝景园令而言,园令似乎也应晚于陵邑令的设置。所以我们认为阳陵邑发现的“阳陵令印”封泥,是阳陵邑令的印文,区别于阳陵陵园令,而阳陵陵园当时应称为“孝景园”,“阳陵令印”的时代应在景帝前元五年以后即已行用了。

    西汉陵邑的行政级别属于“县”级单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县。据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研究,“西汉初期和中期,诸陵邑直属朝廷的‘太常’官辖。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诸陵邑开始隶属于三辅”(第232页)。西汉陵邑的设置比较特殊,相对于首都长安城,有如今人所称之“卫星城”,它的居民数均在万户以上,故而直接设“令”,而不设“长”。据文献记载,段颖就做过阳陵令。诸陵邑的令,也不是一般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基本上要选择有社会名望、声誉好的,-地位高于一般的县令。陵邑令以下还有丞和尉,这与其它县令以下设丞、尉相同。传世的封泥中就有“阳陵丞印”的封泥,这表明在阳陵邑除“令”之外,确有“丞”。

    诸陵邑附近的诸“陵园”,在诸陵建成之后,陵区内被划分为“陵园”,而陵园的范围比较大,并不是指封土附近的“内城”范围。而这个大的“陵园”的最高长官则为“园令”,据记载,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就做过孝文园令。前述“孝景园令”封泥,就应是景帝阳陵陵园令的印文。“园令”的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二)》所云:“掌守陵园,案行扫除”。而据传世官印有“霸陵园丞”和“康陵园丞”等情况,可知在园令之下也设有“丞”等职官,协助园令做好陵园的管理事务。据文献记载,东汉时的园令秩六百石,这个数字近于一般小县的县长的最低的奉禄,而略高于县丞和尉的奉禄。这也可以看出,园令的奉禄略低于陵邑令的奉禄,但高于其丞的奉禄。这似乎告诉人们陵邑令不管理陵园,陵园自有人专管。这是很有意思的情形,陵邑因园陵而设,因陵园而存在,但它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却有着密切的相辅关系。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