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早期铜镜的原初功能和原形再论
  • 青州龙兴寺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时代的新认识
  • 中国玉文化起源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例
  • 阳陵令印 封泥相关问题
  • 正确认识遗址的规模
  • 广东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
  • 关于古文化与古国的思考——四论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 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
  •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
  • 宋六陵出土龙泉窑青瓷的启示
  • 最新热门    
     
    所校联手 繁昌惊现北宋瓷窑风貌——专家谈繁昌瓷窑遗址

    米,整个窑可分为窑外工作面、操作间、窑头、窑身、窑尾、窑门几部分。

    与其它同时代的遗址相比,此次发掘出的龙窑具有一些明显的自身特色。

    窑炉火膛部分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呈半椭圆形,横宽1.4米,底部用砖铺垫而成,由后向前下斜,火膛底部低于窑床底约0.5米,不见其它龙窑常见的挡火墙,而代之以砖砌火膛平直后壁,火膛壁上部分区域烧结出厚而光滑的窑汗,底部发现有大量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窑炉的坡度很大,按倾斜程度可分为4段之多,坡度在20—24度之间。在窑床之上原位保留有大量成排的匣钵,其中,在窑床后部保存的匣钵高达14层。

    窑门共6个,南北两壁各有3个,但形状并不一致,其中有内小外大,外高内低,平面呈喇叭形窑门2个,内外口径一致的4个,内口宽均在0.6米左右。

    发掘时在窑尾西部发现有老的窑尾残迹,可以看出该窑是建在老窑基础之上的。根据对部分窑壁和窑门的观察,发现窑身至少经过3次维修。经对窑床底部的解剖也证实,该窑道曾经多次修整、反复利用。

    此外,在窑南部山间平地上发掘出作坊遗址1处,包括成型作坊1座,过滤池2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带回廊的成型作坊基址,并且作坊内还保留有4段残墙遗迹连着前墙,间距0.5—2米,这种遗迹现象在其它的遗址中还很少发现。此外,一个大的方形过滤池中套着一个小的方形过滤池的现象也比较少见,这些对于研究瓷器的制造工艺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另据对匣钵堆积形成的地层的观察来看,碎瓷片很少,该窑的成品率很高。此次发掘出土的瓷器,釉色以青白为主。器型有执壶、罐、盏托、炉、水盂、粉盒、碗、盏、盘等,其中瓜棱壶、盏托、葵口碗等造型精美,釉水滋润,都是过去繁昌窑调查所未曾发现的,与景德镇出土的青白瓷十分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瓷器来看,繁昌窑应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窑口,以往有人认为,凡长江下游发现的青白瓷皆为景德镇所产,此次发掘对于弄清一部分青白瓷的窑口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掘出的窑炉、作坊遗址在同时代的南方古瓷窑遗址中,保存程度之完整,是很少见的,在研究窑炉结构、窑壁的砌筑方法、瓷器烧造工艺流程及作坊遗址的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发掘出大量青白瓷片及窑具,对研究我国南北方瓷器的交汇融合、南方地区早期白瓷与青白瓷的生产、外销等一系列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陶瓷专家——

    耿宝昌(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从全国来讲,唐宋以来基本上是南方影响着北方去发展的,过去素有“南青北白”的说法,现在看来白瓷和青瓷的概念是什么?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次繁昌窑发掘出的是青白瓷也好,白瓷也好,很值得深入研究。在宋代,有五大名窑。在北方,尽管是白瓷,但隐约也有青的现象,南方景德镇湖田窑,主要烧制青白瓷,跟繁昌窑差不多,白里泛青。影青的一类,在过去很有名气,在西方世界里有一个论点,将湖田影青瓷称为柴窑。咱们这个青白瓷比那个颜色还淡一些。青白瓷在南方的其他地方也有烧造,如武汉,再往南,有广州潮州,福建德州,面貌基本上相似。在繁昌看的一件凤头壶,据说是墓葬出来的,肯定是繁昌窑产品,其他几个地方有类似的东西,最近还发现了一件,器型比这里的高大,将来我们可以从烧造工艺上看看那件是不是这个地方产的,如果两者能结合起来,对于研究其他窑口都有作用,那件东西如果跟繁昌窑有关系,也可以为繁昌窑添彩。

    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这次来很有感触,觉得发掘很规范,很漂亮,很成功,窑保存得很规整。窑头部分都出来了,很清楚。这个窑坡度很陡,很少见,这提供了很多研究的可能,说明窑工是如何利用自然的地理条件建窑的。这里还能见到矿源,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比较少见,这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原材料在研究窑方面的作用。

    看了发掘标本陈列,觉得繁昌窑是南北交融的结果。这里的器类很丰富,有执壶、碗、钵、壶、盏等,从器类来看,南北各窑都有,但从造型上看很有特色,如瓜棱执壶虽然各地窑都有,而这里是南瓜型的,有繁昌窑地域特色,我觉得很值得研究,给我们提供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这里应该还是有外销瓷的。从出土器物来看,有些器物已很精细了,那种荷花托盘是五菱花的,应是为上层社会烧制的贡品,可早至五代。这些南北融合的特色非常重要,不仅对安徽瓷业研究有重要作用,而且为中国瓷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张浦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

    这次发掘工作是比较科学的,窑的规模也大,在宋代早期这么大不容易,是一个重大收获。繁昌窑的时代,我认为应是创烧于五代,高潮在五代,繁荣于北宋。五代时期不到100年的历史,但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重大转折时期,繁昌窑处在这个转折点上,南唐国历史上虽很短暂,但在我国陶瓷史上有重要贡献,很重要。南唐国南学浙江青瓷,北学白瓷,核心地在安徽,宋代可到江西,繁昌是研究南唐国瓷器的重要地域。繁昌窑五代烧青白瓷,补充了青白瓷研究的空白,有些精品应该是白瓷了,南方白瓷说不定繁昌窑是第一位。这次发掘发现堆积中废品不多,说明成品率高。关于它的性质,我认为繁昌窑曾是为南唐国烧制宫廷用瓷的场所,因为在南唐二陵就出土有繁昌窑的产品,我们在几次会议上都见到过了,肯定它们是繁昌窑的。

    欧阳世彬(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这个窑是比较重要的,为什么呢?它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有窑炉、有作坊、有矿,结合紧密。当然我们发掘的重点是窑炉,窑本身保存的非常好,特别是窑头部分。我认为窑炉的重要性起码从烧青白瓷来讲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北宋早期,青白瓷窑炉没有找到这么完整的,景德镇也没发现过。窑底坡度变化太大,有20多度,那么陡,这很重要,可测算温度、工艺。

    这次来很有感触,觉得发掘很规范,很漂亮,很成功,窑保存的很规整。窑头部分都出来了,很清楚。这个窑坡度很陡,很少见,这提供了很多研究的可能,说明窑工是如何利用自然的地理条件建窑的。这里还能见到矿源,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比较少见,这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原材料在研究窑方面的作用。

    郑乃章(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觉,我也一直在研究窑的砌筑技术的问题,这次来繁昌看了,感觉到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窑炉砌筑资料。从它的整个窑的发展变化来看,这里的坡度是有变化的,对于研究什么地方烧造什么样的器物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这个窑还提供了我们很多相关的丰富的资料,窑尾突然弯折了一下,我想是不是后加上去的。

    关于作坊的功能,我们和欧阳教授讨论了很久,认为那些小垫片是突破口,应该是坯车上用的,垫在木板上,增加耐磨性,在景德镇是用顶碗,在顶碗没有出现之前,是有可能用这个东西的。考古专家——

    徐苹芳(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繁昌窑址是宋代著名的窑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以生产青白釉(影青)民间日用瓷器为主。去年9—11月在安徽繁昌柯家冲发掘了一处龙窑遗址。这是首次对繁昌窑遗址的发掘,十分重要。这座龙窑遗址保存良好,是继浙江龙泉、杭州南宋官窑龙窑址之后发掘出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因此,如何保护好这座龙窑遗址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事。这处发掘后暴露的龙窑遗址,今后已经不起风吹雨淋的摧残,在遗址上要建馆保存也有实际困难。我建议:在完成科学记录后,暂时掩埋保护,划出此窑址的保护范围,不得在遗址上继续种树,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定,予以保护。关于今后繁昌窑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应由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徽省文物考古所负责,作一次全面的规划。

    李德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很早的时候为了找青白瓷的窑口,先到了景德镇,后来听说安徽繁昌有青白瓷窑口,就来到繁昌,采集了一些标本,我们当时就发现这里时代较早。标本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认为繁昌青白瓷与景德镇青白瓷矿源属于一个矿脉。这次发掘出了完整的龙窑,我认为完全是按照考古规程来做的,工作比较细致,特别是还找到了作坊区,这很难得。过去很多地方也发掘出过龙窑,一般都是做了一段,结构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次发掘发现了完整的龙窑窑炉、作坊遗址和原料产地,这种全面系统的发现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

    叶学明(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我觉得这里的考古工作是严谨的,从选点布方到发掘,都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我注意到2张图绘得很准确,一个平面图,一个剖面图都不错,因为这个窑坡度很大,又不是直线上走的,测绘得准确就显得更重要了。

    我觉得发掘还有需要补充的部分,如窑的各功能区还应该多扩一点,窑底也要再解剖大一点,有利于参照、保护,以及更清楚它的面貌。还要进一步勘探,以前做过,看来还不够,到底有多少座窑,面积多大,如何分布的,都要搞清楚。

    张森水(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我不是研究瓷器的,但就考古发掘而言,我认为这次发掘很规范,很成功,发掘成果很重要,我想说的是今后要加强研究工作:

    第一,挖出来的遗迹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至于房子的问题,南面有晒砖,墙缝之内没有任何柱洞,是不是一个临时性建筑。

    第二,我注意了一下窑壁是向一边倒的,我一直在考虑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与夏季风有关系。

    第三是保护问题,繁昌我曾在这里工作过很长时间,政府对文物工作这一块很重视。这次发掘的成果,要认真保护,先得回填,至少也要浅埋,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坏。今后如何进一步保护,我建议最好找中国文物研究所,他们有经验,正好他们也在这儿,也了解情况。

    吴加安(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考古发掘工作最重要的是发掘过程,其实也是研究的过程,一开始就建立在带有目的性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这次发掘现场看,过程是很规范的,很不错。这个窑的重要性不仅局限于窑的本身,还有很多相关的东西要研究。

    发掘现场的保护如何进行,恐怕要提上议事日程了,江南也有冻溶现象,对窑址破坏会很大,还是先回填一下好。从安全角度来讲,吸引了有兴趣的学者来参观,可能也会引来不法之徒,有必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做到万无一失。

    我对这次队伍的结合非常有兴趣,大学、考古所、文物所这种结合形式值得推广。

    黄景略(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刚才大家讲了很多,对这次发掘作了充分肯定,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发掘现场环境相当好,基本面比较清楚,就发掘来说,做的确实不错。当然还是可以再做一些工作,比如说窑床底还可以再大胆地解剖。文物的调查还是要继续下去,可能还有一些遗迹,要全部搞清楚。作为国家级保护单位,一定要有规划,规划是第一的,是保护的基础。遗址的保护规划是很难的,不像古建筑有墙,重点保护区内什么都不能动,老百姓要搬迁。这次发掘现场一定要保护好,至于将来保护房怎么盖,怎么展示、开放,要进一步研究,我的意见是现在先回填,抓紧整理考古发掘报告。

    范黛华(PamelaBowrenVandiver,美国史密森材料研教中心,著名陶瓷考古学家):

    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好的窑址发掘工作,也是我们所见到的保存最好的窑址,我们为你们在这次发掘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表示赞赏,并对你们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表示祝贺。链接——

    宣州窑:

    据黄僪《瓷史》记载,五代时期的南唐国有一个宣州窑,“宣州瓷器,为南唐国所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

    据记载,五代时期中原的后周有柴窑,南方的吴越国有秘窑,南唐有宣州窑,蜀国有蜀窑。柴窑的产品特征为天青,秘窑主要生产青瓷,宣州窑生产白瓷。(见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发掘报告》)

    繁昌窑可能即宣州窑:

    据记载,五代的宣州窑烧造白瓷,其特征为“卵青而微灰”,应即为青白瓷。经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在古宣州范围内,发现了多处古代窑址,但烧造青白瓷的只有繁昌窑,其产品特征与记载中的宣州窑相符,且在南唐二陵中出土有繁昌窑青白瓷,因此有理由认为,繁昌窑应该就是文献记载中为南唐国朝廷烧造贡瓷的古宣州窑。

    (资料提供/张居中 李广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