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早期铜镜的原初功能和原形再论
  • 青州龙兴寺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时代的新认识
  • 中国玉文化起源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例
  • 阳陵令印 封泥相关问题
  • 正确认识遗址的规模
  • 所校联手 繁昌惊现北宋瓷窑风貌——专家谈繁昌瓷窑遗址
  • 关于古文化与古国的思考——四论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 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
  •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
  • 宋六陵出土龙泉窑青瓷的启示
  • 最新热门    
     
    长江中游地区城濠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王红星

    长江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九个城濠聚落[1],对其源起与功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说[2]。本文试图从城濠聚落的渊源结合环境变化、聚落形态的演进等角度讨论一下长江中游地区城濠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以求教于同好。

    在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九座城濠聚落中,年代较早的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江陵阴湘城在出现城濠之前,不仅有人居住,而且在大溪文化阶段就出现了环濠,由此可见,这一地区城濠聚落源出于环濠聚落。实际上,这一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时期,属彭头山文化的八十垱遗址即是其例。

    八十垱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东北的梦溪乡五福村,经钻探知遗址所在地点原是一地势较平坦的缓坡顶部,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80米,略高于周围地面1~2米。该遗址始兴于彭头山文化早期,在遗址使用的过程中,曾有两次环绕遗址中心区域修建围濠与围墙。第一次约在彭头山文化中晚期之际,濠与墙位置略靠内侧,墙顶宽约3米,沟底宽约3.5米,沟底距墙顶高2米。围濠与围墙的第二次修筑在彭头山文化晚期前段,因第一次开挖的沟漕淤塞,于其外侧又再次开沟,开沟所取之土都用以筑墙。历次疏浚沟槽的淤土也覆盖在围墙外侧,使围墙顶部宽达4~5米,而沟底部多在3米以下。其后八十垱遗址废弃,在彭头山文化层之上和彭头山文化时期开挖的濠沟中,普遍覆盖厚达1米的淤积黄褐色的网纹土。根据土色与结构判断,其堆积成因应为洪水淤积,而它的土色和网纹过程则与湿热高温气候有关[3]。

    八十垱遗址今地表高程为33米,原始地貌为缓坡形岗地,仅高出周围地面1~2米,遗址东面为湖沼,另三面均为今涔水支流河沟环绕。这种地貌形态,决定了遗址的沟墙遗迹是为了防止水患。屡次疏沟筑墙,可能是连年洪水所致,而彭头山文化晚期的较大洪水期最终使遗址毁灭,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