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早期铜镜的原初功能和原形再论
  • 青州龙兴寺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时代的新认识
  • 中国玉文化起源探索——以兴隆洼文化玉器为例
  • 阳陵令印 封泥相关问题
  • 正确认识遗址的规模
  • 所校联手 繁昌惊现北宋瓷窑风貌——专家谈繁昌瓷窑遗址
  • 长江中游地区城濠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王红星
  • 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
  •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
  • 宋六陵出土龙泉窑青瓷的启示
  • 最新热门    
     
    跨湖桥出土的中药中药罐应是茶茶釜辨

    柽柳茶皆用“带叶茎枝”为原料,而古风犹存的云南傣族,则有将春茶树梢“连枝带叶”摘下后悬于火上烤香,再放入茶罐内煎煮为茶的风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茶煎煮后的废弃物非常接近于该出土物的状态——经烘烤后外皮干紧的茎枝不易腐烂,而煮熟的叶子则已消亡。

    远古煮茶的原料是十分广泛的,因此,无论该出土物为何种植物,均不妨碍其为茶的性质,并且,该种出土植物无论药性如何,也都可归入茶的范畴之中。说到这里,茶史中的一个老问题——茶与中药的关系,即茶由药来还是药由茶来,在此似乎又需要辨析一下了。

    说起茶的起源,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茶最先为药用,后来才转为食用。其根据是茶具有药用性质,并且“茶”的名称最初见载于药书中。然而,这种见解明显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因此,只有重复多次食用后才识别出药性的,断没有先知药性而后才知食用的。何况“人类最初的食物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可食部分”,是一个无须论证的历史常识。

    人类起先是直接生吃植物的,后来有人发明了煮烧等加工方法,这种再制食品,据大量研究表明,古越人称之为“茶”,并且直到今天,在中国民间土俗礼仪中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中,还存留着这种仍然称为“茶”的古老食品。常见的有莲枣茶、芝麻豆子茶、苗族打油茶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食品,但同时亦被看作是有健身作用的食品,即一种良药。由此生发,渐渐又发明出各种针对某种疾病选配料的茶来,如菊花决明子茶清肝明日、川贝莱菔茶治咳嗽等即其遗韵。而当某些茶再进一步强化药性时,就成为了中药。至今许多中药名称还带有茶名,如黄芩又名“土金茶”、“黄芩茶”等,甚至一些古老的方剂直接就称茶,如“午时茶”等,便正是“药由茶来”的明证。只要看茶至今都带有食品和良药这二重性,而中药只有为药的单纯性就可明白,茶,远早于中药。

    当我们将目光再度定格到跨湖桥出土的“单味煎物”上时,已然有了更深刻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既可当饮料又可当良药的茶诚如文章所言“史前期人们早已认识到自然物材的药用价值性能”,所以这一发现,不仅对茶史研究的意义非同小可,“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也具有重要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发掘者没有将出土物送古生物研究所检测,以致于“纹理结节很清晰”的“茶”究竟是什么植物没有搞清。

    另外,那件在文章中称为“中药罐”的小陶釜,其器高8.8、口径11.3厘米,口沿外侈较大,束颈较小,鼓腹圜底,釜身较深。中国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中有关茶釜的记述:“……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茶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所谓“广其缘”,就是口沿外侈要大,可久沸而不外溢;“长其脐”,是茶釜腹部要长一点,方能保持中间水温,煮出好茶来。该小陶釜不仅在这些方面与之比较相符,而且,从“束颈较小”来看,可以更好地保沸止溢,可见是一只专为煮茶而设计的陶釜,应当可以称为陶茶釜。如今,西南少数民族如德昂族、佤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天天在使用的陶烤茶罐,形状大小与此陶茶釜也极其相似,从中能看出一脉相承的痕迹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