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关于中国考古学所谓定位问题的思考
  • 丰都东汉纪年墓出土佛像的重要意义
  • 关于偃师商城夏商界标说
  • 中国古代法典的重大发现——谈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二年律令》简
  • 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 明月坝、李家坝遗址学术汇报交流会 在京举行
  • 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讨论纪要
  • 三期说与考古学
  • 察吾呼沟文化的两种葬俗与北亚草原的联系
  • 文物保护环境论纲
  • 最新热门    
     
    河姆渡文化兴衰与水环境的变化

    河姆渡文化兴衰的原因是该文化研究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年多来通过对余姚河姆渡一带平原的地质、地貌、水文的勘察分析后,发现杭州湾潮流运动引起的水环境变化是河姆渡文化兴衰的主要原因。

    河姆渡文化繁荣时期的水环境

    迄今为止宁绍平原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达49处,经试掘和发掘,一些年代较早,文化内涵丰富的如慈溪童家岙、余姚鲻山、宁波慈湖、八字桥等遗址均位于余姚平原东部的慈南山地前的缓坡地上。河姆渡遗址是唯一经过大规模连续发掘的重要遗址,位于姚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江南岸就是连绵起伏的四明山,北面8公里是与四明山相平行的慈南山地,东面1公里为乌石山、羊角尖山等低山小丘为主体的大隐—慈城高地。从卫星遥感地形图上看河姆渡一带呈现“工”字形的地貌特征。这里密集分布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都与这种地貌相关连。

    全新世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第四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侵,高峰时期,海水直拍四明山会稽山麓,余姚平原和肖绍平原沦为一片浅海。海侵过程中平原上沉积了10—50厘米厚的淤泥层,构成余姚平原及肖绍平原全新世基本地质。河姆渡遗址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中含有大量的浅海微生物毕克卷转虫,佐证了海侵高峰时期海水确实抵达四明山北麓。这时候四明山成了天然的海堤,8公里长、3公里宽的大隐——慈城高地则像从四明山自然海堤向北伸出去的一条巨大的丁坝,60公里长的慈南山地成为雄伟壮观的顺坝。丁坝和顺坝有显著的促淤功效,是围海造地工程的关键内容。河姆渡一带“工”字形地貌,其规模是人工丁坝、顺坝工程无法企及的,正是这种特殊的地貌使河姆渡一带不断淤积,并在海退初期很快出露成陆,成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

    根据地貌及地质分析,河姆渡一带成陆后,其两侧低洼处和原来的槽沟成为湖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