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文物报与考古报告
  • 如何编写理想的考古报告
  • 关于理想的考古报告的理性思考
  • 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 甲骨卜辞与 原始思维 --兼答《关于“虎食人卣”的定名》一文
  • 中国西部地区史前考古的几点思考--读《师赵村与西山坪》
  • 理想的考古报告——不厌其详的 全信息报告
  • 漫议考古报告
  • 下王岗和雕龙碑从排房建筑看社会形态
  • 考古发掘报告的客观性
  • 最新热门    
     
    江阴祁头山遗存的多文化因素

    自古以来,江阴是长江三角洲渡江的要冲。在历史上,清兵入关后南下和解放战争中攻克南京都在此渡江。最近因祁头山的发掘,又知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宁绍、宁镇和江淮间乃至黄淮间的一些新石器文化,就对这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进一步表明江阴一直是长江下游地区江南和江北诸文化进行交往的咽喉之地。 从全国范围来观察,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有一定的共同面貌,但又可细分为好几大块。在太湖周围地区,早期以马家浜文化为主,其年代据已知14C数据,约距今7000—5800年左右(见邹厚本等《江苏考古五十年》55页,南京出版社,2000年10月)。江阴祁头山及其以东约7公里的张家港东山村,是在马家浜文化分布区的西北端。

    祁头山遗址虽属马家浜遗存,自身特点却很突出。例如所出腰檐陶釜之多,大大超过其他马家浜遗址(不含淮河流域青莲岗文化的颈檐陶釜)。这种釜,以往在江苏境内所见的,底部皆不能复原;浙江桐乡罗家角等地出的已知为圜底;而祁头山出的,则为大小不一的平底。其具体情况是,凡器型矮而胖的为小平底;器型似高筒状而腰檐上又加四个外撇叶状装饰的,则为大平底,如把罗家角、(吴县)草鞋山、东山村和祁头山的腰檐釜放在一起作比较,可见到体型从矮胖到瘦高,底部由圜底经小平底至大平底的演化过程,其中带外撇四叶的高筒形大平底釜最晚,大概已到马家浜末期。 祁头山遗存的另一特点是有兼施红、白二色的彩陶。在马家浜遗存中,过去在江阴东南方向的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地出过只施红、黑、紫的单色彩陶,而祁头山则除了只在器口、底足施条带状红彩的单彩彩陶以外,又有通体施红、白彩的豆形碗和圜底罐。一见到这种红、白兼有的彩陶,就会想起句容丁沙地早期遗存中的白地黑彩陶片和南京北阴阳营、邳州大墩子与刘林,乃至山东泰山周围地区的大汶口彩陶。祁头山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