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柚木雕战象
  • 明代云南大理钢丝胎漆盒
  • 周恩来的两用收讯机
  • 谈宋代无 钧窑 之名的原因
  • 杨虎城将军的赠剑
  • 红军宣传单
  • 唐钅奇 登定州塔 侍刻
  • 涂口红 的日本青花瓷
  • 黄庭坚撰文并书的《黄文渊墓志铭》
  • 青玉葫芦瓶
  • 最新热门    
     
    关于道光手抄本《从上海到厦门针路》

    瓯江口,候涨潮进江。温州起锚,落潮出瓯江口,到崎头南行单坤针,二时近霓屿,顺北风走辰巽针,遇东南风行丙己针,顺风二时可到荔枝山,走单已字,三多时,近琵琶山,东南涨水,行丙字或再偏南半字行丙午针。四时近交杯礁,再走单巽针过二三时,即到浙江、福建交界镇下关口,转走单辰针,三时多近香廊花瓶,回行丙己针,到东引岛,再便西半字,逢东北或老北顺风,七时可到白犬岛,仍再回行丙己针,半日到牛山岛,转换走乙辰针,过牛山岛直行丙己针,可直抵大金门口。再行单辰至厦门港口,换走甲寅入港。
     
        回程换对针逢南顺风……
     
        据推测,还应有第二册,记录从厦门到上海返程针路,但已亡失,不知下落。由于是舟子秘本,又称船家“洋更”,藏书家很少著录这种书目。

        据笔者个人推断,这是航行在上海至福建的龙华嘴舟上秘传的针谱。龙华嘴舟盛行于明清两代江南的一种航船,其特点是以行风为动力航驶,兼可摇橹,由于它是平底,可在沿海和内河通航。它的帆呈红色,是用猪血与拷皮浸蒸而成,因此此船又呈“红蓬”。它的两舷各按活络撬头逆风调戗,利用两帆不同的角度,轮流将下风一侧的煞水板落于水中,以辅助纠正航行,使船成之字形顶风前进。大船可载20~30吨,小船可载5~6吨。此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木材短缺而绝迹。这种小开本的秘本一般是放在船舱后部的针房里,为刚上船的水手备用参考,不流通于市。

        上海至厦门全程654海里,是宋元明清以来上千年形成的古航道。考古资料表明,福船、鸟船、广船在这一航道都留有它们的足迹。乾隆时修的《福州通志》卷十三《海防》,便记录了一篇针经,记录了往返于福宁、湄州之间的一段针路;由此说明,过去所知道见于《渡海方程》、《海道经书》、《四海指南》、《航海全书》、《针位篇》记录的明代针谱或罗经针簿,不过是林林总总档案中的一鳞片爪而已。清政府于同治十二年下令轮船招商局在厦门成立分局,由此,机轮成为这段航线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并不能排除龙华嘴舟在此航道继续航驶。鉴于道光以来钟表在船舟上广泛使用,初步断定该针谱是道光或道光以后的作品。

        现在我们将《从上海到厦门针路》,与向达先生整理出版的《两种海道针经》作一番比较,来看这部针经的特点。

        在用指南针定向方面,据推测,也还是使用中国旧式水罗盘,与《两种海道针经》无异,分二十四向,天干、地支与八卦合用,每一个方向相当于新式罗盘的十五度。有时用单针,如单乾、单坤、单申,有时用缝针,如坤末针、丁末针、单丁针等等。在计算里程上,与明末清初相比,有长足的进步。明末清初计算航程的单位是“更”。大致说来,将一昼夜分成十更,一更行程约合六十里。那时用点燃的香的支数来计算航程。这种计算方法也称“香漏”,也有用“沙漏”加以计算的。而道光以后,随着机械钟表的普遍使用,人们不再使用“香漏”和“沙漏”,计算航程用钟表更加准确,更加细腻。如该抄本有“10多分钟”、“20多分钟”的描述,说明计算航程的精确度是大大提高了。

        除此之外,开船使针与风向、涨潮落潮密不可分,也是这一抄本的一大特色,说明此时的船家在使用罗盘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

        《两种海道针经》主要记录的是我国通往海外亚非各国的航行针路,而《从上海到厦门针路》所记录的是上海到厦门这一小段沿海针路。这就决定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如前所述,由于它是很古老的航道,为一般船家所熟悉,因此在七百余字的针路描述中,有明确标实的地名和港口达三十七处之多,地名密度远远超过《两种海道针经》所描述的情景。其中大戢山、小戢山、漓港、鱼山、大陈山、披山、大鹿、黄头澳、下关口等多处小岛都可以在解放后的地图出版物中找到。

        道光手抄本《从上海到厦门针路》是我们在民间发现的极为罕见的船工实用手稿,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航海史,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2006年12月6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