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莽尚方博局四神纹铜镜鉴赏 |
|
|
|
铜镜始于金石并用时期,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释名》日:“镜,景也,有光景也。”《孔子家语》有“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广雅》:“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意。《说文》日:“鉴,水盆也”,可知用盆盛水照镜的历史。铜鉴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新莽时期由于处在西汉与东汉之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亦称“博局镜”)大量流行,因其制作精良,图案美轮美奂而属这一时期铜镜中的佼佼者。其特点是镜缘中的带状花边装饰逐渐盛行。除西汉时期常见的素面折平缘外,几何纹和双线波折纹最为流行,其次是流云纹,同时也有少量锯齿波折纹,锯齿流云纹和卷叶纹等。主纹多为仙人和禽兽纹,这时“四神”与“四灵”图形也逐渐完备。东汉前期最常见的铜镜是方格规矩镜和连弧纹镜,后者起源于西汉后期的日光镜和昭明镜,逐演变和延续到东汉中期和后期。东汉中后期,半球状的镜纽有加大的趋向,有的呈扁平圆形。镜缘除平缘以外,还出现了断面呈三角形的所谓“三角缘”和“斜缘”。镜上的花纹除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的所谓“心对称”式的以外,开始出现了对称于镜的圆面直径的所谓“轴对称”式的花纹。 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藏“新莽尚方博局四神纹铜镜”,为该县永宁乡苏家河湾村于1980年出土。青铜质,圆形,面微弧,直径18厘米,缘厚0.6厘米,重900克。镜背中间半球状纽的周围由四个对称的柿蒂纹和圆环纹组成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