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莽尚方博局四神纹铜镜鉴赏
  • 漫话门帘
  • 东魏《敬史君碑》
  • 一份抗战时期打草鞋的通报
  • 明代雕携琴听桐图石屏
  • 清代端石糕饼模
  • 一架80年前的老柯达相机
  • 这是一件 罕见的明代洪武官窑 吗?
  • 对两枚唐代鎏金铜钱的认识
  • 向达的书法艺术
  • 最新热门    
     
    太上老君石像碑探秘

    “奉为高宗天皇大帝于奉仙观敬造老君石像一座,并夹侍二真人……大帝之神功不朽,惟金昭而玉粹,俾天长而地久”。由碑文可知,此碑乃当时祖籍陇西,客居济源的李氏宗姓李儒意等二百五十人感念皇恩,为追述高宗功德而立。碑首正中雕刻的三尊道像正是碑文中提到的“太上老君石像及夹侍二真人”。
      
        那么,当时立这通碑刻的目的是什么呢?造神像为先人纪功祈福,是当时社会的流行做法。洛阳龙门石窟中的许多造像都是这种做法的产物。这里之所以要为高宗造太上老君石像,有其原因。太上老君即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唐朝皇帝也姓李,为了给自己的统治披上神化的、合法的外衣,从唐高祖李渊开始便规定了道教地位在其他诸教之上,唐太宗李世民则明确宣称,李耳是我祖先。这里为唐高宗建造太上老君石像以纪功祈福正是缘于这种思想。
      
        这通碑刻难道仅仅是李氏宗姓为感谢皇恩而立的吗?从该碑刻立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一些历史线索引人深思,它隐隐表达了当时社会人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李氏宗姓不满武氏夺权的思想潜流。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睿宗,改元文明,武则天仍临朝称制。九月,改元光宅。紧接着,柳州司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命骆宾王撰写《讨武氏檄》,公开反对武则天,不久兵败。次年(685年),武则天因成功平叛徐敬业,大赦天下,改元为垂拱。垂拱四年(688年),唐朝宗姓越王李贞等在河南、山东等地起兵,先后被武则天镇压。之后,武则天更加残酷地镇压反对派,特别是唐朝宗室贵族。《旧唐书》记载“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
      
        可见,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一步步加快篡夺政权的做法,引起了唐朝李氏宗姓的强烈不满。《太上老君石像碑》的立碑年代恰好介于徐敬业起兵与唐宗室越王李贞等起兵之间。碑文洋洋千言,只对高宗歌功颂德,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临朝称制的高宗之妻武则天却只字未提。参加造像的二百五十人无一例外全都是唐王朝李氏宗姓,说明立这通碑,不仅是对高宗的追思,更是对武则天-上种种镇压行为的无声反抗。其后,越王李贞等人的起兵反抗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想基础引发的。
      
        《太上老君石像碑》碑文乃六朝骈体文写就,大量引用典故,气势磅礴。《四库全书·集部·全唐文》中全文收录了此碑文。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其所著《语石》中称赞此碑“文章宏瞻,书法遒美,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因此,可以说这通碑刻不仅反映了唐高宗去,世到武则天称帝这一时期剧烈的-动荡及唐初道教发展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书法艺术价值,堪称是济源境内难得的碑刻珍品。

    (2006年10月11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