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明珐华兽耳三足炉
  • 多姿多彩的紫砂壶艺术
  •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供赏读
  • 李鸿章的水晶玻璃瓶
  • 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
  • 传世唐黑漆螺钿四瓣纹木尺
  • 汝瓷三足炉
  • 宝镜
  • 九九消寒图
  • 儒练造像
  • 最新热门    
     
    19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坐具

    这种骑士椅在欧洲盛行三百余年,并给后代以深刻影响。

        19世纪从远西舶来的高坐具,特别是法式、德式,还具有欧洲中世纪骑士椅的遗风。坐椅靠背高,是从王位因袭下来的,表示坐主地位高显;现代法院坐椅靠背高长,也有表示法律高于一切的意思。靠背两端各有一高耸圆球,表示是骑士的遗风;近代的坐椅与床塌两端有时也各备一只圆球,已经演变成一种装饰而已,并无特殊的意义。对于一般人而言,坐高背椅实在没有必要,应以身体舒适为准,于是椅背逐渐与身高协调一致。欧式家具在腿的制作上,颇下工夫,早期的椅腿,一般模仿古罗马建筑的立柱形式;后期一般多取材动物体材,如虎腿、狐腿、狮腿、螳螂腿、蛇颈、龟颈、天鹅颈,等等,给人一种跳跃感,体现出曲线美。曲线美在制作上有很大难处,一般讲,用片锯很难处理,通常是用线锯破料,既费工,又费料。早期的椅腿,还凸雕花叶纹,枝叶繁复者,有若洛可可文化,这要求技工既有高超的技术,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一具坐椅,便是一件艺术品。后期的椅腿,渐趋实用,动物的曲线美演变成一般的几何状,如立柱体、立方体、斜方体,等等。加工时,开始用刨床、镟床,用以批量生产。美式坐具与欧式完全不同,一切从舒适、实用角度出发,造型简练,结构合理,轻巧,适合移动;即使是榫卯结构,也要用钻床打孔,镟床造型,为的是尽可能节约人工,充分使用流水线作业。19世纪的后期到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和学者,开始收集中国的家具,包括中国的高坐具,引起欧美人士的广泛注意,特别是中国的“太师椅”,极具审美价值,是收藏的重点,若是紫檀或黄花梨木,应是收藏的极品。洋人此举,又推动了传统家具的复兴。近代中国的家具设计,是在“洋”、“古”之间摆动。明清以来从西方流传到中国的高坐具,至今还缺乏系统研究,如何进行国别、族别、时代、风格的鉴别,还处于蒙昧状态,这不能不说是研究明清家具通史中的一大缺憾。

        椐专家研究,世界最古老的高坐具应属古埃及图坦卡蒙王陵出土的“黄金宝座”,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567至1320年新王国时期的事情,宝座是权力的象征;宝座的制作意念和制作技术是如何传播到欧洲各公国,我们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它通过西亚流传到波斯帝国和印度,已有考古学上的证明;此时“宝座”已易名为“金狮床”,并且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我国新疆地区。20世纪初,斯坦因在尼雅古城发掘到一把晋代木椅,椐《西域考古记》描述,其形制与印度西北部边省希腊式佛教雕刻所见相同。到了唐代,在帝王仪礼上,还是使用盘足而坐的床榻,直至宋代,才出现垂足而坐的坐具。南薰殿所藏宋太祖坐像已有雕龙宝座。随着北宋南迁,中国的-中心偏移到湿热的南方,高坐具才随着士大夫的广泛使用,普及到民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高坐具作为生活用品,先是出现在帝王之家,由王公贵族传播到士绅,再由士绅传播到一般市民;其次,高坐具的设计和制作,从礼仪陈设解放出来,走进民众世俗生活,因此更趋于实用化,由繁复到简练;最后,高坐具的原材料由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高档木材,逐渐被柴木、硬杂木等低档木材所代替。这便是高坐具演变的基本脉络。随着森林资源日益枯竭和新材料的诞生,古老的木质高坐具必将成为历史的陈迹,让位于其他金属、化学合成材料而制作的高坐具。其形制更加舒适、更加便利,趋向于智能化、人性化。事实上,20世纪初,理发和牙医所用铸铁坐椅,就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高坐具更向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下去。

        综观中外高坐具史,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文化,就有转播。精神文化如此,物质文化更是如此。同是一样器物,因地域、国家、民族、宗教、习俗的不同,而使器形各异,气象万千。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高坐具必将随着高新技术翻过新的一页。回顾19世纪的中国坐具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中产阶级的坐具最富有表现力,最具有审美价值,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皆如此。如上所述,骑士的阶级地位,比起国王不足,比起“草民”来有余;骑士椅比起王位不足,比起“草民”的方凳,优雅、舒适得多。中国的绅士阶层无法与帝王相比,却比一般百姓高得多;作为绅士用的太师椅,无法与帝王銮椅相比,却比一般子民的板凳、条凳优雅、舒适得多。由此可见,中产阶级的坐具,给能工巧匠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005年12月14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