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明珐华兽耳三足炉
  • 多姿多彩的紫砂壶艺术
  •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供赏读
  • 19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坐具
  • 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
  • 传世唐黑漆螺钿四瓣纹木尺
  • 汝瓷三足炉
  • 宝镜
  • 九九消寒图
  • 儒练造像
  • 最新热门    
     
    李三孤堆楚墓与 铸客 大鼎

    、卣、豆、盘、鉴、勺、量、箕、炉以及兵器、生产工具等。

        1934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李景聃、王湘两位先生前往安徽寿县朱家集,调查李三孤堆情况。后李景聃发表了《寿县楚墓调查报告》一文(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田野考古报告》第一册)。文中对调查寿县古迹的缘起、当地人盗掘李三孤堆的经过、遗物的收缴情况及出土文物的分散现状作了记录。

        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令其驻寿县所部使用3个连的兵力,历时3个月,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盗掘,挖到30多米深,才发现棺木。棺内椁外又盗出文物数百件。李品仙将出土文物运往他的香港私邸,李的参谋长所得文物运回其老家湖南益阳。李品仙的侍从副官傅笃生、交际科长邓峙一,也都分得若干文物。解放后,邓峙一发表了《李品仙盗掘楚王墓亲历记》一文(见《安徽文史资料》第一辑),详细记录了这次盗掘的经过。

        1983年夏,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对李三孤堆古墓道进行了清理。测量结果是:墓口东西长41.2米,南北宽40.2米。墓口以下设9级台阶,墓道东端宽10.3米,西端宽15.6米,长22.4米。是一座有封土堆带斜坡墓道近正方形的竖穴土坑木椁墓。

        楚“铸客”大鼎是1933年盗挖出土的。由于器物庞大笨重,一时难以搬运,被当地政府发现,运到当时安徽省会安庆收藏。楚“铸客”大鼎,重400公斤,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气势雄伟,端重古朴,属“国宝级”文物。鼎口平沿刻有12个字铭文,开头为“铸客”二字,因此叫“铸客大鼎”,又因为它是楚国重器,习惯上也称之为“楚大鼎”。大鼎平口折沿,束颈,腹微鼓,圜底,三蹄足。口沿外侧置两附耳外撤。腹上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蟠螭纹,双耳和颈部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浮雕漩涡纹。口沿上有铭文12字:“铸客为集膴侣膴睘豚膴为之。”诸家释读仍有分歧。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有相同的铭文,疑为“安邦”二字。此鼎造型宏伟壮观,大小和重量仅次于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发现楚鼎中的最大者,不愧为楚国的重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批楚器分装为12箱运送到大后方的四川避难,寄存于前故宫博物院,又改装为27箱,先存重庆,后移乐山。1948年又运回南京前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收藏。全国解放前夕,南京国民党政府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人心慌乱,铸客大鼎未来得及上船。南京解放了,1949年运至芜湖,1953年又运回合肥收藏。1954年,安徽省博物馆专门从山东请来专业技工进行维修,恢复了大鼎的原貌。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看到了铸客大鼎赞叹不已,风趣地说:“好大一个鼎,可煮一头牛哇!”

        李三孤堆楚墓珍贵文物的出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国内外考古界、历史界对此极感兴趣。几十年以来,对这批楚国铜器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许多考古学家诸如郭沫若、唐兰等都为之发表专论,显示了这批楚器的重要价值。

    (2005年12月7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