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国画大师汪采白繁缛的毕业文凭
  • 布条式 一苏大代表证 是赝品
  • 明代的转轮藏
  • 都冰如先生的 综合艺术 是漫画吗?
  • 唐代第一美人
  • 承上启下的鸟纹玉刀
  • 民国时期何思源签发的《教员许可状》
  • 最新热门    
     
    古瓷七彩之美韵

    c="/discover/UploadFiles_9417/200703/20073915560873.gif" align=right border=0>所示的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琮式瓶标本,器型硕大,色如青玉。有人说,这青色来自窑场周边的青山绿水,来自古人对大自然的崇尚,来自匠人对自然色的还原。将自然青山绿水依附于陶瓷的釉面,移至案头、手中把玩,不亦乐乎?
       
        紫之韵:宋定葡萄紫  古人对宋代定窑中的紫定器有许多文学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最典型的是葡萄紫色的比喻。如图4的宋代紫定器标本中有盘、碗、盏、梅瓶、罐盖,有的釉面亚光、有的油亮。共同特征是制作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其中有片宋代紫定梅瓶制作规整,与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紫定梅瓶和紫定渣斗一样,釉面呈亚光的,不是釉面油亮的那种,胎质洁白。可作为识宋紫定器的标准器。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后人感受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绿之韵:吉州绿釉  自然界植物之绿色是轮回的、有季节的、短暂的。如何永恒,古人便将生命之绿,很巧妙地移植在陶瓷器上。图5宋代吉州窑绿釉瓷枕之绿色,可以说是包含了众多宋代绿釉器的信息:蛤蜊光、绿釉开细片纹、划花的率真、绿釉的老气、土沁、胎质、做工等等。难得出自水坑,十分漂亮,无剥釉现象。比一个巴掌大,切割一下,作镇纸用也很好。宋绿釉瓷枕,当寝具用,头枕绿色,心旷神怡;当陪葬用,枕上绿色,生命永恒。
       
        红之韵:宣德宝石红  宣德时期的铜红釉殷红灼烁,宝光耀目,似红色宝石,“宝石红”是宣德红釉的代表作。因其为祭郊坛用器所创之色,又名宣德祭红(霁红)。宣德宝石红实乃瓷史上的奇品,可以说无一朽器,无一不精。图6宣德景德镇官窑宝石红碗标本,殷红艳丽,呈色稳定均匀,宛若红色宝石。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明代宣德宝石红釉官窑器大多在国家博物馆,只能隔橱窗玻璃看,而此标本带底足带款识,可时常玩于掌股,从中感悟收藏之乐。
       
        白之韵:德化象牙白  德化陶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制作陶瓷,至唐代陶瓷开始出口,到了宋代,德化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德化白釉器在国际上评价很高,法国人称赞是“中国瓷器之上品”,为我国白釉的代表。独树一帜的象牙白被国际上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明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被赞为“东方艺术”。德化瓷器特点是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投入沸水中而不破裂,置于冰点以下,也不会变色、变形和破损釉面。图7明代德化窑文昌帝君瓷塑标本。左边坐者为文昌帝君,站者为孔子。整器南京博物院有一座,无款。有此标本在手,体验德化象牙白之韵味,再去看明代的德化窑瓷塑,有信心也。
        
        蓝之韵:元明祭蓝  蓝釉又称霁青、霁蓝、祭蓝、宝石蓝等,据《景德镇陶录》云:霁青釉系用青料(钴料)配釉合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呈色稳定。元代祭蓝釉最典型的是祭蓝白龙梅瓶,明宣德宝石蓝釉可与宣德宝石红媲美。图8明嘉靖祭蓝火石红鱼藻纹盖罐,仿宣德宝石蓝釉又有火石红露胎创新烧制而成,失透、匀净的深蓝釉,肃穆宁静,为天人相接的祭祀用品。
       
        黑之韵:黑釉茶盏  宋代朝野上下斗茶之风盛行,先把半发酵的茶膏用净纸密裹捶碎,而后将碾成白色的细茶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再分四次三注初沸的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即可斗试。由于宋代茶色是白的,斗试者以黑盏为贵。宋朝皇帝宋徽宗在其亲撰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今按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因此斗茶竟尚建阳盏”。建阳生产的黑釉建盏由于釉色、胎骨诸般优点,被斗试家推崇为权品,后来建窑还奉旨烧制贡品茶盏。图9宋代建窑黑釉盏标本,有色黑如漆、银斑如呈、器重如铁、三声如罄的特点,我们从中可追寻宋代斗茶之风。

        古人自主创新、仿古创新,创造出数百种高雅脱俗的颜色釉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以自然界动植物命名的,如象牙白、米色釉、鳝鱼黄、秋葵绿、西湖水、鹦哥绿、孔雀蓝、茶叶末釉、梅子青釉等颜色釉,代表中国古陶瓷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人追寻的光辉典范和楷模。


    (2005年11月23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