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一方特殊的早期汉砚
  • 千秋光 彩朱墨
  • 白玉雕刻台屏 荷花鲤鱼
  • 持伞铜俑
  • 传递不同军情的 六面内章
  • 清顺治甲午鹿鸣宴银托杯
  • 明代暗细罗纹歙州砚
  • 陈云书《枫桥夜泊》
  • 沈寿用嵌钻金表
  • 宋汝窑洗
  • 最新热门    
     
    刘少奇同志与一辆吉普车

    社万头猪场”的牌子吸引了少奇同志,他马上叫司机把车停下来察看,但少奇同志却吃惊地发现“万头猪场”只有两头猪。他当即决定:调查从这里开始,年过花甲的少奇同志就在生产大队养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了下来。

        如果说养猪场饲料房是少奇同志固定的办公室,那这辆吉普车就是他移动的办公室了。他坐着吉普车调查走访、跋山涉水。在车上,他时而远眺,时而沉思,不时还要下车察看地里的庄稼,山上的林木,甚至连路边上一堆风干的人粪便也不轻易放过,也要下车来细心察看。一路走来,一天天走过,一缕缕思想的火花随吉普车的颠簸喷涌而出,一条条深刻的道理就在凭窗沉思中酝酿成熟。4月13日,少奇同志在长沙广福公社与群众座谈时深刻地提出:“只看怎么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群众方便,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集体主义,有利于国家。”少奇同志在这里提出的五个“有利于”标准,充满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精神,阐明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是一种具有科学观的理论创见。

        5月3日,当这辆吉普车突然驶进花明楼那栋农家四合院时,乡邻和地方政府谁也不曾想到这就是他们引以骄傲的、时任国家主席的少奇同志回家来了。在离家四十年后的第一次故乡之行,既不是衣锦还乡,也不是荣归故里,他是来工作的。少奇同志在自己少年时代睡过的房间里搭起一个临时床铺,古朴的煤油灯,陈旧的书桌,这就是共和国主席的办公室。在故居,他请来农民开座谈会,诚恳地说:“我下来搞调查,是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中央也好,省委也好,要靠你们帮助,靠老百姓帮助。”少奇同志取下蓝布帽,恭恭敬敬地向社员鞠躬。在场的每一位群众都深感这位63岁的共和国主席既是一位慈祥谦逊的长者,又是一位普通平凡的百姓。

        倡导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然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对已63岁的高龄的少奇同志而言,这辆吉普车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44个日夜,少奇同志有33天在田间奔走,走访了宁乡、长沙、湘潭各地10多个生产大队,累计行程达4000多公里。少奇同志亲口尝过农民充饥食用的野菜、糠粑粑,亲身感受过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因为这样,他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少奇同志代表中央主动承担了责任,总结了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不仅有效地纠正了当时湖南的“五风”错误、解散了食堂,而且为我党制定正确的国民经济的调整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灰尘,一路泥泞,一天天晨光与夕阳的交替中,这辆吉普车伴随着少奇同志走过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国家主席44天里所留下的汗水与足迹。历史无言,记录着共和国主席劳苦功高的一生,吉普车无言,也见证着共和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44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今天,每当人民来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了解到这辆吉普车背后的感人故事,都会从心底升起由衷的敬意。伟人虽逝,其物犹存,少奇同志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公仆精神,体恤民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