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辛亥革命军刀
  • 范大生的紫砂壶
  • 淘得墨宝忆故人
  •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奖状
  •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
  • 丁聪的《银河星浴图》
  • 有关川岛芳子的几件文物
  • 翁方纲砚
  • 奇珍异宝宜收藏 刻铜墨盒独风流
  • 相遇相知 不忘旧情
  • 最新热门    
     
    刻印俱佳的明万历套印本《唐诗选》

    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在经历了宋代的巅峰期后,元明清三朝虽未有大的发展和建树,但也有过一些可资圈点的发明和创新。成熟于明万历年间的古籍套色印刷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套色印刷,是指在同一书页上按一定的规范分别印上颜色不同的文字或图画。与单色印刷相比,颜色要丰富得多。是印刷技术的一大创新。最早的古籍套色印刷,早在元代就已出现,现存最早木刻套印典籍是元朝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资福寺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但那时的套印技术,一直到明万历后将近300年的时间内都停留在单块雕版上给不同局部分别涂刷不同颜色(又称敷彩)的初级阶段。万历四十四年(1616),吴兴人闵其亻及首先采用多块雕版分色套印的技术刊印出《春秋左传》15卷,标志着古籍套印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此后,又有凌蒙初采用分版套色工艺与闵氏分别刊印了不少数量的朱墨套印、三色、甚至五色套印本。这些印本纸精墨良,朱墨斑斓,工艺已很成熟。著名学者陈继儒曾特为闵其亻及所刻套印本《史记钞》书序,将刻书的雕版、活版和闵氏的朱批称之为印刷史上的“三变”。明崇祯年间,徽州人胡正方又创造出钅豆版、拱花技术,刻成《十竹斋画》进一步使雕版套色印刷臻于尽善尽美。

    发端于元,成熟于明的古籍套色印刷,以其技术上的精美及对近代彩印技术的启蒙作用而载入史册。因此,这一时期的套印本,历来受到收藏界的重视,甚至还出现过专藏明版凌、闵套印本的收藏大家。笔者有幸藏有一部明万历年间名家校点的套印本《唐诗选》,无论是刻工,还是套印效果,均堪称这个时期的精刻精印善本。

    笔者所藏《唐诗选》为明嘉靖年间李攀龙(1514-1570)编选,陈继儒(1558-1639)重校本。李攀龙,字于麟,号沧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在明代文坛地位颇高,是文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