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武阳姚家镜赏析
  • 水绘轶闻百世传
  • 关于傅斯年的两件文物
  • 南宗圣手出衡阳
  • 《骆驼祥子》完璧记
  • 左宗棠行楷七言对联
  • 干支纪年方孔钱
  • 珍贵的 退伍军人证明书
  • 黄地粉彩四喜罐
  • 明式黄花梨透雕漆绘《汉宫春晓图》十二扇大围屏
  • 最新热门    
     
    李根源与《曲石诗录》

    的小王山买山葬母,并种松万株,名曰:“松海”,还建了“听松亭”等多处景点,确有在此长期隐居下去的打算,这在《松海题壁》等诗中均可反映出来。另外,在此期间他还与章太炎等文人名士多有交往,他们谈文论艺,甚是相契。章去世后,他作《哭伯兄太炎先生》一诗,表达其悼念之情。

    真正使作者结束了这种隐居生活,是“一·二八”淞沪之战开始后,在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他毅然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去。为了支援前线,李根源与张仲仁等人倡议组织老子军,并为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收尸。《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骨骸》一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辛未上海之战,余收下十九路军、第五军阵亡将士忠骸78具,葬之苏州善人桥马冈山,建丰碑,题曰‘英雄冢’。”1937年8月13日,日寇又犯上海,我军伤亡惨重,李、张二人在灵岩山下石码头砚山祖墓又修建了英雄冢。11月5日,李根源率乡民学生万人,披白致祭,躬亲运送82棺至砚山,并作小诗一首:“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1943年当画家徐悲鸿读到这首小诗后,深受感动,满怀-地创作了“国殇图”巨幅画卷,画卷中李根源、张仲仁等人执绋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前列,悲壮感人。日军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赞成了无穷的灾难。作者的《写忧》一诗,真实地记录了这种灾难场面,现摘引几句:“月光惨白照城头,居民逃尽鬼啾啾。河干弃儿无人拾,河水漂尸少人收。”1937年11月苏州被日军占领前,李根源由苏州经南京而到武汉,再由武汉经陕甘入新疆,去协助督办盛世才抗战,这一路的颠簸历险,留下了不少诗作,自谓“险滩吟稿”。离苏州时,他作《去苏州》四首,诗中有愤懑,也有眷恋,请看第一首:“大兵一退民逃尽,炸弹朝昏不断投。救死扶伤今已矣,老夫挥泪去苏州。”登岳麓山,祭扫黄兴、蔡松坡两先生墓,面对英灵,他发出:“今日天下已去半,那不放声向公哭。两公魂魂尚有灵,披发大荒拯吾族”的感叹。在新疆迪化机场,他又有:“一朝痛饮倭奴血,立刀昆仑唤国魂”的慷慨之声。总的看,这一路兼程所作的诗,既让人们看到了作者感时忧国的心绪,更看到在外敌面前,决不屈服的英勇气概。

    记录了李根源生活及思想的《曲石诗录》,是我多年前在琉璃厂举办的古旧书市上购得的。那是在一堆线装书里,先挑到了《初期白话诗稿》,随后翻出了本书,两书所费才35元,况且《曲石诗录》还是签名本,封面上留有李根源先生的墨宝:“壬辰六月在北京购回高黎贡山人”,“壬辰”年即l952年,如今这样的访书机遇已难再现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