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喜爱的传统乐器之一,因琴颈上端雕饰有马头而得名。它以音箱、琴杆、琴弦、琴轴、琴弓等构成。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圆润,除独奏和民歌伴奏外,还可配合吟唱叙事古诗等说唱艺术。
马头琴的起源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写过“奚琴本初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的诗句,奚人即指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库真奚部落人。在唐代文献中也载有“奚琴即嵇琴”,汉语统称“胡琴”的记述,胡琴即马头琴前身,亦称为“潮尔”。《元史·礼乐志》中载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可见元时的潮尔为龙首。1206年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潮尔已成为蒙古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亦为宫廷宴乐中不可缺少的弦乐器。在蒙古族早期英雄史诗《镇压莽古斯》中有这样的诗句:“有征服恶魔的利箭,有欢愉众亲的潮尔……骏马能把高山飞过,潮尔能使心肝欲坠……”,形象地说明潮尔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明清之间,马头琴不仅广泛流传于民间,还是清宫廷乐队合奏“笳吹”、“燕乐庆隆”乐的乐器。
蒙古族人民视马头琴声为“牧民心灵的声音”,认为马头琴是能驱魔、降恶的吉祥琴,人人都以演奏马头琴为荣。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几乎家家都有此乐器,并且将它悬挂在蒙古包内正中的包壁上,以示吉祥幸福。
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蒙古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当奴隶的牧人精心喂养了一匹小白马,不幸被恶毒的牧主折磨致死。牧人悲痛万分,为了永远怀念心爱的小马,便依小白马梦嘱,取马的小腿骨作琴杆,头骨蒙马皮做音箱,马尾张弦和制弓弦。琴杆上端还雕饰了小马的头像。从此,马头琴伴随着牧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