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朝天岩端砚 |
|
|
|
自宣德岩之后,一直再没有明确记载哪一个端砚坑种因石竭材尽而绝产的著述。但端砚坑种的此消彼长,特别清乾嘉之后,砚坑种的数量从全盛走向衰落,在砚著述著及方志的反映中却是比较明显的。如清道光十三年的《肇庆府志》,记载了一大批今已消失湮灭,却原因不明的“不取”的砚坑。何传谣的《宝砚堂砚辨》述:“端溪之老坑止一,而杂坑不下七十种。”然其明确记载的砚坑也只有三十二个。到了清末同光时期的孙森《砚辨》,所载砚坑仅得十六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刘演良先生撰《端溪名砚》,仅存“主要的坑洞及目前正在开采的有上述十个”。其中也如何传谣与孙森一样,十分珍惜地将已绝产于明末清初的宣德岩也列数进去,剩下“目前正在开采的”端砚坑种仅九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笔者在端砚艺人陈金明、端砚采石工何福明、黄财等作向导协助下,历时两年对端州砚坑分片进行了全面勘查。分片地域主要是羚羊峡东南端溪水一带、七星岩北岭山一带、羚羊峡西北一带、斧柯山东麓一带。勘查结果是,刘演良先生笔下仅存的砚坑,又有多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石材枯竭而停产停采,现具体分述如下。
朝天岩坑,与宣德岩、罗蕉,麻子坑毗邻。该坑最早见载于清顺康时期的朱彝尊、高兆的著述中,如朱彝尊《说砚》述:“朝天岩在水岩之南,产石易与水岩混。”可以判断该坑约开采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停采,前后共开坑采石约三百五十多年。这与流传下来的朝天岩古端砚时代风格特征符合,其上限年代尚未见超出明嘉万之前者。该坑石紫中常满布黑褐斑点如苍苔状为天然特色,较易识别。如附图的明末清初如意池朝天岩端砚,在藏家去除墨锈包浆的砚堂中,斑驳如苍苔状的黑褐石纹清晰可见,这正是朝天岩端砚独有的鉴别依据。该坑于清道光版《肇庆府志》曾载停采“不取”,或此原因,朝天岩古端砚并不多见。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