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大理国五色舍利塔模
  • 炼丹人物镜
  • 任熊《画龙点睛》扇面
  • 盛茂晔 《罗汉图》
  • 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帖》
  • 王亚平主编的早期《平原》
  • 清代皮盒火刀
  • 《永生》周刊—珍贵的抗战史料
  • 末科状元刘春霖写的一副对联
  • 偶遇 徐世昌
  • 最新热门    
     
    也谈阳燧镜

    读3月12日《中国文物报》安庆孙立谋先生的《巧遇阳燧镜》一文,不揣鄙陋,补充以下几点,以求教于方家。

    1、中国古铜镜上至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下至晚清(一说至民国),其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文明史的始终,历来是文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门类。而阳遂有是“被考古发现所忽略的一类铜器”之说,不能准确地确定最早起于何时。据《考工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考工记》大多认为系战国时齐人所著,说明至晚在战国或之前,古人不仅已掌握了镜鉴和阳燧的材料配方,而且已将两物并举考察。

    2、自1963-1995年,在辽宁、北京、陕西、河南等地十余处的考古发掘,均先后出土了阳燧,其规格在7.5-11厘米直径之间,据分析,其年代,在整个西周早、中、晚期以及春秋早期均有。阳燧镜,至晚在唐代已有。徐州博物馆即有一面外方内圆的四兽系阳燧镜,宋代的实物则更多,元明也有。附图即为一面元明时期的阳燧镜。

    3、此镜柄形,总高13.2厘米,一面呈平面,为照容之用的镜面,镜径7厘米;一面呈凹面,为聚光取火用的阳燧,燧径6.6厘米,弧度25度,聚焦点为15.33厘米(见附图二),斜素缘,缘厚0.5厘米,重160克,镜体通是北方生坑锈色,两面锈下均有大片原光,局部至今尚可照容。根据此镜的铜质、锈色、器形,断为元明之物,当无大谬。

    4、此阳燧镜,在直柄柄端0.6厘米处有一进径0.35厘米的小孔,显然是为了便于悬挂。据《礼记·内侧》:“左佩纷巾兑、刀、石历、小、金燧”。金燧即阳燧,“子事父母”须佩戴阳燧,这应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条行孝礼仪原则——随时为老人点火取暖、煮食,由此倒也可见我国尊老礼仪的周全性。

    5、阳燧之得名,据《周礼·疏》曰:“以其日者,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