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龙江发现中国“蚊子船”之父温子绍墓
  • 三国绵竹故城今何在
  • 宝应发现2000年前白玉蝉(图)
  • 厦门湖边水库:明墓出土宋代铜钱
  • 清凉山古井绘有神秘图案
  • 徐州西周墓葬群挖掘透露丰富历史信息
  • 西安古城墙包含五个时期遗存
  • 北京奥运场馆工地已发掘古墓七百余处
  • 神秘灭亡之谜:四川悬棺族因何遭灭族(图)
  • 陕北现罕见肉身泥塑 年代为明末清初(图)
  • 最新热门    
     
    延津县发现千年城址 多项发现弥补国内空白

        ●千年城址规模相当庞大

        经过初步勘探确定,沙门城址大致呈北窄南宽的梯形,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北段保存较好,南城墙遭到破坏。南城墙最长,约1000米;东城墙最短,约640米。四面城墙,最宽的达35米,高约2米。

        整个城址被黄沙覆盖,城址北部平坦,南部因被沙丘覆盖地势较高。发掘清理表明,金元时期的城址位于现在地表1.5米左右,北宋时期的遗迹则深埋在3米以下,而战国至西汉的遗物,则在7米以下。“这个地方,就像开封一样,也是城摞城啊!”考古人员感慨。

        目前,初步发现的遗迹有:城墙、道路、房基、水井、农田、灰坑、灶等。清理出土的遗物可分为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铜器、铁器及建筑遗物、冶炼遗物、动物骨骼等几类。

        ●城内居民生活比较富足

        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诸多“孔方兄”。经过清理,他们断定这些都是宋代钱币。“钱币的发现,为确定城址的年代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这也说明当时商业和商品交易比较繁荣。”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在城址的南部,还发现了十多眼水井,这说明当时城内的居民比较多。

        那么,这些居民居住的房屋又是什么样的呢?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一片片排列整齐的绿釉筒瓦出现在面前,同时,还清理出大量砖头,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孙英民说,在宋代,只有高规格的建筑物,才配得上绿釉筒瓦。由此可见,当时,这座城内居民的生活应该比较富足。

        ●道路车辙清晰可见

        为了详细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考古人员对城墙内侧的一片遗址进行了详细挖掘,结果让所有人瞠目结舌:道路异常清晰,就连车辙、牛蹄印,都还完整地保存着,犹如昨天刚刚发生过的场景。

        “车辙的宽度1.45米。”孙英民说,如此清晰、准确的数据,太难得了,这为了解宋金时期的交通状况,首次提供了确凿的考古资料。而垄作农田的发现,更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田垄的宽度约为25厘米,清理的农田里,人的足印、动物的足印依然清晰。北宋时期大面积农田遗存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对于宋代农业史来说,价值巨大。

        伴随着发掘的深入,他们又发现了大量冶炼坩埚和炼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目前,我国关于古代坩埚冶炼的资料极为匮乏,它们的出现,说明城址内有一些冶铸作坊的存在,填补了这一阶段中国冶金史的空白。

        ●发现大量礌石、穿孔石

        在沙门城址,还发现了大量白青色的礌石。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兴奋地说,用于防御的礌石,一般出现在小说情节里,它们是极为罕见的珍贵实物资料。由此可见,当年,沙门城的军事防御做得相当不错。

        有意思的是,在城址南约1000米处现地表3米下,他们挖出了7块大型穿孔石(石头上钻个窟窿),每块石头的重量都在1吨左右。“这些穿孔石,孔径约9厘米,可能是码头上的船靠岸后,用来拴船的。”孙英民说。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牛、马等大型动物的骨骼,这也和当时商业交易的村子相互印证。

        在有限的发掘范围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瓷器及其碎片,既有釉色亮丽、做工考究、烧造精美的高档瓷器,也有制作与烧造均较为粗糙的低档用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瓷器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实属罕见,这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新颖的实物资料。

        ●发掘意义

        我省著名考古专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郝本性说,沙门城址的发现是我省黄河故道内继内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濮阳高城村卫国都城遗址后第三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再一次将我们的目光集中到了广袤的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这也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对黄河古渡口城址进行的科学发掘,必将为研究我国宋金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渡口城市的建筑布局与防御等提供极为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东方今报  梁新慧/文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