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起纷争 打井农民讨要发现权
  • 康熙遗诏为雍正“平反昭雪”-“金书铁券”免死牌-刘罗锅李鸿章同列“金榜”
  • 半坡彩陶上的人和鱼
  • 海外遗珍回国修补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计
  • 透过出土生活瓷器窥视历史风貌
  • 山西临汾发现古版《金刚经》 字迹清晰可辨
  • 发现河姆渡文化又一原始村落遗址
  • 谜团《簪花仕女图》作者遭质疑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未解之谜春秋季节之争
  • 静海寺与《南京条约》
  • 最新热门    
     
    无物之理!《物理》乎?——兼答王先胜问

    也!……错者,我之错也!尖底瓶提吊易翻,确实也有提吊不翻之瓶。你若能把问题搞清楚,我自然十分高兴。汝老夫人张浩如先生说:半坡的先民们十分聪明,有的尖底瓶口内有个二台,其孔径只有筷子头大小。当时,对尖底瓶的争议不大,而对古人的发型,确实是反复讨论过。以上所述,就是笔者考察到的,尖底瓶汲水之先例,所谓汲水自动直立之神奇的来龙去脉!

        2001年8月,陕西电视台《人间别话》栏目播出《半坡走婚》的特邀节目主持佳宾,赵先生说,“杨振宁先生曾问,打水的器具要尖底干什么”?还有一位屈指可数的文物专家,在给笔者介绍尖底瓶时曾说,当初学术界对尖底瓶的认识是比较茫然,还是“物理学”专家定的性。并再强调文物研究也有“双峰”现象。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杨振宁先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西安半坡博物馆》(亚洲出版社1990年版)中称,“应用重心原理的尖底瓶”。(未注明来源)

        《半坡母系社会》一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中明确指出,“经鉴定,尖底瓶已基本符合物理上的重心原理”。这里的“鉴定”不知是何单位或个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的尖底瓶:究竟是汲水器还是注水器!出土地点是西安还是宝鸡!所述“注满水后,重心移动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这又作何〈物理〉解释!?王先胜先生的文稿中也称:根据尖底瓶的形制和力学特征,笔者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引用苏秉琦先生的认识和架骨文资料佐证。同时引用《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岂不知,1999年版《辞海》已删除了“满则覆”之欹器的定义,该书的主要观点已经过时!令人置疑,最近考古类的文章,大量的引用他人的观点或著作,引用者对所引用的作品是否读过!对他人的观点是否理解,是否判断其正确性!试问,如此大量不负责任的糊乱引用,若引出问题该由谁来负责!对此《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在《咸阳师范大学》世纪大课堂,讲《周易》时表示,“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乱引用为好”。

        尖底瓶不是攲器

        《荀子宥坐篇》将宥坐之攲器,又定义为倾攲易覆之器,如此双重功能之攲器,就不复存在,一直纠缠不清。把尖底瓶当欹器而论,却不知欹器是一何物!又作何用?在这样的前提下的《欹器与尖底瓶考略》,只能说明,以不知论不知。给尖底瓶写下了一段“神话”般的鉴定和历史!

        按《物理学》原理试验得知,孔子《论器》言之有物,就是灌田的戽斗。静态平衡验证的结果是:
    1.悬吊注水——空虚而攲,适中而正,全满而“翻覆”(翻斗)。
    2.漂浮挹水——空虚而斜,适中而正,全满而“沉覆”(船舶)。
    3.落地盛水——空虚而卧,适中而正,全满而“倾覆”(戽斗)。

        结论:尖底瓶是尜形的[危支]器。宥坐是“中而正”之一例,如似中载的翻斗、船舶、不倒翁。

        有“尖”不知何用

        以往,对古陶器的“尖”未作研究和论证,将其视之为汲水必须的条件。其实,体态对称均匀的尖底瓶入水,成锥插之态而不倒,就不能汲水。尖底瓶不是攲器而是[危支]器。给其注水至中,在水面上是个“不倒翁”,也就是孔子《论器》所说的“宥坐即中而正”。这如同船舶之类器物的普遍之能,不足为奇。可见,其“尖”是汲水器之大弊和大忌!对此却显为人知。

        笔者把古陶器的“尖”总结成;西安半坡尖底瓶的尖是锥插的头;巩义尖型陶筒的尖是转动的轴;那布勒斯博物馆的大耳尖底瓶的尖,是摇动的支点。使其尖各有其用!

        呼吁《物理学》考古

        陶器是经900度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并有陶器是为烧水而发明,耐热存在而发展,陶器的热属性是其闪光点之说。古人使用陶器受火烧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古人类使用陶器,就有着餐饮与炊煮器不分的历史过程。论其陶器的《物理》属性也很简单,陶器可塑、防腐、透气、吸水、导热,是急冷急热易裂,其热稳定性较好。古人古有炼丹生金之说,制陶应是冶金的先驱,现代冶金炉内壁上的耐火陶土,实际就是陶器。其实,西安半坡遗址就出土有少量的夹砂陶尖底瓶,这足说明尖底瓶是炊具。尽管如此,也不能否定细质陶器有烧水之能。

        事实上唯烟炱而论,可以把金属器具推论成不能做炊具。可见缺乏其全面性。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烟炱,已普遍消失这是事实。全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陶片,保留烟炱者了了无几!西安半坡遗址的夹砂陶器,以及火坑陶窑等均呈红色,就是力证。

        大耳尖底瓶,应是从庞贝火山灰中挖掘出来陶器,却被认定是长途运输酒和油之物。金字塔周围有系绳提吊尖底瓶或担水的电视画面。这就是尖底瓶的表面未保留烟炱,引起不能烧水的问题,并扩大成为细质陶器不能烧水,成为不成文之规定!这就是笔者所说“世界性”问题的依据和来源。

        尖底瓶不能烧水之说,本该附有《物理》论证,这却偏偏是个空白!笔者曾苦苦寻求细质陶器能否烧水的理论依据。经半坡馆专家的介绍,多次向《西安文物修复中心》于群力教授求教。于教授最后的答复是:“查无陶器能或者不能烧水的记录和文章,这已说明陶器就能烧水。如同金属器具,就没有能否烧水的论文和资料,是一个道理。说穿了,脱离物理的考古,就是文字游戏!”咸阳书画协会主席李宏涛先生说,在他担任咸阳博物馆馆长时,在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上,一位领导就说,“自己搞不出来,还把材料锁起来,不叫别人研究。馆展讲解员,面对观众的提问,张口结舌。”这都与石兴邦先生所言之理,完全一致。可见,急待呼吁《物理学》考古的历史观。                   2004.12.2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