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权起纷争 打井农民讨要发现权
  • 康熙遗诏为雍正“平反昭雪”-“金书铁券”免死牌-刘罗锅李鸿章同列“金榜”
  • 半坡彩陶上的人和鱼
  • 海外遗珍回国修补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计
  • 透过出土生活瓷器窥视历史风貌
  • 山西临汾发现古版《金刚经》 字迹清晰可辨
  • 发现河姆渡文化又一原始村落遗址
  • 无物之理!《物理》乎?——兼答王先胜问
  • 郑和鎏金铁像惊现印度西海岸(图)
  • 静海寺与《南京条约》
  • 最新热门    
     
    呼吁尖底瓶非陕西专利兼答王先胜先生

    文,已有四个年头了。

        我也可以直率的告诉大家,从2001年8月开始,我提出尖底瓶是“烧水尜壶”的新认识。是在著名学者石兴邦先生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适逢2003年祝贺石兴邦先生八十大寿,从2002年开始,陕西省文物局、考古所、半坡博物馆三家,共同编辑,2003年11月出版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由于封杀尖底瓶不能汲水而能烧水的观点,使这一部80万字的历史巨著,竟然没有热熟饮食文化,也不见古陶文化之文明,而留下缺憾!这也是封杀新观点所付出的代价。

        就以上问题,我已向石兴邦先生,当面作过汇报。也反映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在省府网站上的“半坡馆简介”,已把尖底瓶列入“炊具”。尖底瓶不是个器,半坡有150多个,姜寨有200个左右。文物界一直把尖底瓶当成自己的专利,把他人研究尖底瓶,当玩世不恭对待。这其中有学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学风问题!如此现状,已迫使我安排,把近9000字的图文《中国史前的尖底炊具》寄往海外。
    你所提及的低耳、纹饰、符号问题,在我的论文中,都有研究和论述。由于只字未能发表,自然引起你的质疑。简单的说,尖底瓶前一段错误的历史,是远离物理之道,偏题而论之说。问题十分隐蔽,是由烟炱引起,又与欹器混为一谈,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和负面影响。陕西、甘肃、青海一些馆所街头路旁,错误形象的尖底瓶雕塑,如此称其为代表性器物,古老陶文化的璀璨明珠!实际是对尖底瓶的捧杀!
    远离物理之道,对尖底瓶偏题而论的问题,以往表现的十分具体。

        (1)尖底瓶能不能汲水?古人用不用它汲水!是个造型问题。

        (2)尖底瓶能不能烧水?古人用不用它烧水!是个材质问题。

        解释上述问题,按理说应是《物理学》泛筹的事!竟然由《文史》学者进行评论,这本身就是个“偏题错位”之举。在研究考证中,我曾访问过自称是中国研究尖底瓶“第一人”,其结果会使你十分惊讶!此人对陶器的耐热属性的认识水平,是人云亦云;对器物不分静态和动态平衡;竟然不知何谓尖底瓶稳定度。如此对《尖底瓶力学性能的讨论》之作,他人用作研究的依据,怎能不“上当受骗、偏题走调”!

        我对尖底瓶的研究,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考证,细质陶器不能烧水之说,没有来源和依据,这只是文物界的一家之“言传”。

        验证,宥坐之攲器是戽斗,尖底瓶不是攲器而是[危支]器,称尜壶。

        证明,尖底瓶的尖,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

        总之一句话,只要认识到细质陶器能够烧水,再考虑其他问题,已没有多大意义。

        《探询“中庸”之源——戽斗》一文,被2004年《中国哲学大会》入选,其中已明确指出,[危支]器是烧水的尜壶,尖底瓶是炊具。随后,10月29日《陕西电信报》,2004年12月《中学历史报》总第222期,也有报导,反映尚好。

        现在看来,只有否定细陶器的“烧水之能”,才有必要考虑尖底瓶“不是炊具”的问题!
    一孔之见 欢迎批评   

    咸阳  韩 工2004.12.20.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