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攲器宥坐——欹器无坐
  • 康熙遗诏为雍正“平反昭雪”-“金书铁券”免死牌-刘罗锅李鸿章同列“金榜”
  • 半坡彩陶上的人和鱼
  • 海外遗珍回国修补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计
  • 透过出土生活瓷器窥视历史风貌
  • 山西临汾发现古版《金刚经》 字迹清晰可辨
  • 发现河姆渡文化又一原始村落遗址
  • 无物之理!《物理》乎?——兼答王先胜问
  • 郑和鎏金铁像惊现印度西海岸(图)
  • 呼吁尖底瓶非陕西专利兼答王先胜先生
  • 最新热门    
     
    探究《中庸》之源——《荀子宥坐篇》

    (一)圜底“宥坐”之攲器(见附图1)

        《辞海》1979年版3039页注,攲(qi.gui.yi) 通[危支]。亦作欹。

        《康熙字典》1996年版,四三九页注,[攲器]倾攲易覆之器。

        《辞源》1988年版注,[危支]倾侧不安也。攰gui筋疲力尽也。同[危支]。    (1)

        以上所注,攲、欹、[危支]这三个字之间,明显有着通假关系。究竟各是何物!三者有何关系和区别!古今一直没有定论。

        荀子《宥坐篇》称:孔子观鲁桓公之庙有攲器焉。……此概为宥坐之器。对其居中系绳,提吊悬空进行试验,可知圜底敞口之器,“攲器三态”的效果十分明显。晋 杜预、南朝 祖冲之皆曾仿制。想必是落地作注水试验,因有不确定因素其效果不佳,而毫无建树。宥坐之攲器,就是圜底之器的宽坐,如同不倒翁,康乐椅之坐。宥坐之攲器入水不倒而不能汲水,实际就是灌田的戽斗,为戽(挹)水之攲器,这一直鲜为人知。言传和字典注解的戽斗,也均与宥坐和攲器,就没有明确的关系!

        问题就在于,圜底之器,应分宥坐与无坐。后来定义[攲器]为“倾斜易覆”之器!是由于不理解宥坐,而忽视宥坐之所为。宥坐与无坐不能兼容,因此宥坐之攲器,就不复存在!这是攲器与宥坐二者之间,暗藏着说不清的纠葛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使攲器和欹器无法定论,也阻断了《中庸》与《荀子宥坐篇》之间的关系。故以往只用“满则覆”告诫世人。杨倞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也。《说苑》作右坐。或曰宥与侑同,劝也。发展有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等警句。如今看来,尔后给[攲器]复加的“倾攲易覆”这一“无坐”之词,则值得反思!

        孔子观鲁桓公之庙,对戽水灌田的器具——戽斗,进行“攲器三态”的静态平衡试验,堪称2500年前中国的物理学。至于将攲器作为自动灌溉的工具,动态平衡而用,这就是“满则覆”之器的打水之能。这比牛顿定理,至少要早2100年。

        (二)圜低“无坐”之欹器(见附图2)

        《辞海》1979年版,欹器的定义中称:

        欹器(qi-)本作“攲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试验考证得知,所谓汲水就是表面之水,自动流入侧向倾倒之器的过程。器物之“坐”是拟人化的诸多称谓之一,无足、圜底、敞口之罐,体型较长者,    (2)为“无坐”之欹器。欹器与攲器体形相似而大小不等,《欹器之宥坐属误⑥传》。

        把欹器理解为攲器的改型之物,称其为“倾攲易覆”之欹器。居中系绳悬空试验,同样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欹器三态”之能。而欹器是高系绳使用,为提吊取水,这也是“满则覆”之器的打水之能。其实就是自动汲水排水的柳罐(筲),这很好理解,已是家喻户晓。

        《辞海》1979年版,提到攲器是欹器的原型,欹器是攲器的改型之物,这一点讲的就很在理。可见,孔子观于周庙所见、所试、所论之器,就与《子路,宥坐篇》,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三)倾侧不安之[危支]器(见附图3)

        《辞海》1979年版注,[欹器]古代的一种巧器。原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其系绳的罐耳,位于罐腹靠下的部位,空时其重心位于罐耳以上,用绳悬挂时,便于打水;到了半满时由于重心下降到罐耳以下,罐身自动扶正;当水灌满时,由于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很易倾覆。这种汲水陶罐略加改型,称为“欹器”。

        以上所说的低耳巧罐,显然指的就是“尖底瓶”。显然用低耳之瓶定义欹器,确实是十分的偏题。这也是因不知“欹器”是一何物!以不知论不知之所为。1928年在河南渑池,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古陶尖底瓶,1953 年考古在西安半坡发现了,数以百的低耳、小口、尖底瓶。

        按造型而论:体形对称均匀的尖底瓶,锥插入水就是个漂浮的不倒翁,不能提吊自动汲水;其“尖”是锥插的头,转动的轴,摇动的支点;口小可兼作手柄,手握提举;尖底瓶为了解决高耳强度不足的问题,才做成低耳。尖底瓶装满水时,系耳提吊易翻,只能盛水不满,才能系耳提吊。因此,尖底瓶既不是攲器,也不是欹器。

        按材质而论,用耐火陶土烧制的尖底瓶,转动煨火加热,是陶器受火不裂之诀窍。可见,古人在有谷粟收藏的时代,尖底瓶应是倾侧不安之[危支]器——烧水的尜ga壶。

        (四)探究《中庸》之源

        古今未定义“宥坐”!对于宥坐与倾攲易覆,不能兼容的问题,未能发现也无人问津,攲器与欹器一直纠缠不清,从而使《荀子,宥坐篇》与《中庸》无缘。

        对于《辞海》1979年版注攲(qi.gui.yi) 通[危支]。亦作欹。笔者考证的结论是:

        宥坐不覆之攲器——戽斗、翻斗是挹水。(欹器的原型)

        倾攲易覆之欹器——柳筲、柳罐是汲水。(攲器的改型之物)

        倾侧不安之[危支] 器——尜壶、尖底瓶,则是给其注水和烧水。

        4.1.满则覆和虚则攲与“中则正”,相对立而存在。历代总有“满则覆”的警句和名言。同样“虚则攲”亦可告诫世人,空空如也,难以“自正其身”!

        4.2.在静态平衡条件下,“不满和不虚”均统一于《中则正》。攲器是在动态平衡中取水灌田。不空、不满均属《中则正》,攲器有着广泛的切实可行之“中用”的内涵,也是其绝对优势。系绳点略高的之欹器,提吊则不翻,全然是垂直端正之身。

        4.3.“中则正”量化的数学表达式是,0 < 盛载量 % < 1,该中是其中之中而不是中点或一半,也是空虚与全满两个极端之间,可行和能行之所为,称其为“中用”。后来将其理解为消极折中、欠勇无谋,中庸不才等,这已使《中庸》的面目全非!

        子曰:中庸也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为久矣。

        《中庸章句》称:《中庸》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之理。

        《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为“不满则不覆,不空亦不攲”。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用语“意谓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完全一致。而后来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消极怠慢、聊以自慰等,均属偏解《中庸》,则值得反思!

        攲器挹水灌田,为之“中用”俗称“中”。庸者用也,宥坐之《中庸》乃切实可行之举。破解宥坐,重读“攲器三言”,解读攲器是动态戽水。追根求源则不难得知,攲器乃《中庸》之根蒂,《荀子,宥坐篇》本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渊源⑦。

    探究《中庸》之源
    ——《荀子宥坐篇》

    目 录
    关键词  摘 要
    (一)圜底宥坐之攲器
    (二)圜底无坐之欹器
    (三)倾侧不安之[危支]器
    (四)探究《中庸》之源


    注  解
    ①  此“易”,应为欹或倚(笔者著)
    ② 《中庸介绍》——Copyright © 2001 ChinaZones Inc
    ③ 《康熙字典》1996年版,[宥]字注。
    ④ 《辞源》1988年版721页,[攲]字注,攲器。
    ⑤ 《辞海》1979年版,3606页——戽斗。
    ⑥ 《攲器之宥坐——属误传》,2004年9月19日《咸阳日报》
    ⑦. 《中庸之源——戽斗》,2004年《中国哲学大会》入选文件。    


    通信地址
    咸阳邮电南院
    邮编  712000
    电话 3336669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