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攲器宥坐——欹器无坐
  • 探究《中庸》之源——《荀子宥坐篇》
  • 谈谈古陶器上“受火”及坩埚
  • 中国成功研制第一条可用于水下考古的机器鱼
  • 6500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图)
  • 重温“铜壶滴漏”计时
  • 高科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中美发掘玉蟾岩遗址 稻作文明起源将揭开
  • 郑和鎏金铁像惊现印度西海岸(图)
  • 呼吁尖底瓶非陕西专利兼答王先胜先生
  • 最新热门    
     
    考古研究咸阳宫遗址的“烽火烟灶”

    “烽火通信”简介

        注解《周礼》,其中记载有“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临)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据《汉书音义》记载:“边防备紧急,作土台,台上作桔槔,槔头置笼,装积薪,有寇即燃火举之以报警曰烽。又备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

        《汉书·贾谊传》注解:“烽用火,燧用烟;夜宜用火,昼宜用烟。”这种烟是用一堆柴禾和狼粪,称点燃后产生狼烟有其特性,无风笔直上升而不散,很远就可以看见。古人有《狼烟》诗:“三道狼烟过碛米,受降城上探旗开”,形容边疆不平静有战乱,并有“狼烟四起”的成语。

        西周烽火通信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史记·周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