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研究文物概念不可混淆器物之能与用其能——不可等同视之
  • 探询“铜壶滴漏”的奥秘[附图]
  • 科学家发现新的人种化石
  • 中国成功研制第一条可用于水下考古的机器鱼
  • 6500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图)
  • 重温“铜壶滴漏”计时
  • 高科技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中美发掘玉蟾岩遗址 稻作文明起源将揭开
  • 考古研究咸阳宫遗址的“烽火烟灶”
  • 最新发掘检测证明秦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
  • 最新热门    
     
    再探南京“周口店”

    接受的动物化石中发现了另一具头骨化石。当时该化石胶结严重,仅露出一小块骨面,后经处理确认为是颅骨化石(即2号颅骨)。经鉴定,两块头骨化石均为约50万年前的人猿头骨,初步确定1号头骨为年龄30岁左右的女性;2号头骨则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两块化石被称为“南京人”头骨化石。

        “南京人”头骨的出土,在国内是继“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等之后又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它将南京地区人类的历史由1万多年而改写成了50多万年。1995年,汤山葫芦洞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葫芦洞经江宁县联合社会力量进行简单的布置与装饰,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对于洞内风貌与猿人洞内的“南京人”头骨化石发掘点,为保护历史遗存未敢有任何变动。如今游人慕名前往,所见之物除了石洞钟乳与两块仿真的“南京人”头骨化石外,再无其它新增物品。葫芦洞内除了“1号”、“2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人猿头骨化石未被发掘?当时猿人的生存环境如何?是否还有更多物种生存?这一系列问题,11年来都交给了沉默而古老的汤山。

        葫芦洞沉寂11年迎来中法专家

        但对于研究史前文化与古人类文化的考古专家们来说,汤山猿人洞却是一直在对他们发出神秘的召唤,尤以近年为甚。据有关专家透露,最近几年来,南京市不少考古学、史学专家都曾多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希望能对汤山葫芦洞进行研究与发掘活动,使其价值为更多的人知晓。三年前,国家终于原则同意对汤山葫芦洞进行进一步研究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与技术等诸多原因,具体工作却一直未落到实处。

        直至今年夏天,“中法文化年”的确立终于让汤山葫芦洞借得强劲东风。据南京一位考古专家介绍,法国在史前文化与古人类文化研究方面,设备和技术都堪称世界一流。对汤山葫芦洞化石地点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先前已经公开报道的周口店龙骨山科研发掘工作,一并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项目。中方专家透露,此次对汤山的考察活动,资金与科研设备等方面多是由法国方面提供的。

        此次葫芦洞化石地点的科研工作,由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南京市博物馆牵头,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共同进行。早在今年9月,汤山镇政府就接到市文物局通知,要求配合科研活动。自10月12日起,由9名法国考古专家与中国方面组成的近30人的科研小组来到汤山,经部署工作之后,专家组成员于14日正式进驻猿人洞,穿过50万年时空,开始了“南京人”化石面世11年来的首次学术性考察工作。
     
        寻访全人类共同的根

        据南京市博物馆的华馆长介绍,目前此阶段的工作计划已经完成了大半,预计活动将于25日左右结束。活动结束后,专家组们将做出详实的科研报告,并于10月底召开新闻发布会,将科研结果与一些新发现向社会公布。至于之后是否会针对报告再开展相应的发掘活动,华馆长称目前还未有定论。
    但对于已经在沉寂中苦等了11年的汤山葫芦洞来说,中法专家联手考察这一行动,无疑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指出,若能多借鉴此次“中法文化年”的做法,联合国际力量,唤醒一块块沉默而神秘的古老土地,为古人类文化与史前文化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多的成绩,受益的将是整个人类:“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正在寻访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根。”

        土块砂石读出古人类生活环境

        由于此次科研活动非常低调,10月12日召开的布置会议亦未邀请任何新闻媒体人员到场,记者此行也只能是以游客身份进洞探秘。刚进洞内,那些忙碌的考古专家们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右上方一位身着红衫的外籍男子正爬在简易的梯子上进行勘测活动。只见他一会拿尺子量宽度,一会又刮下些泥土装进密封塑料袋中,然后又在记录本上记着数字。更多的专家们则聚集在最初出土“南京人”头骨化石的猿人洞内下方,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

        几位中法专家有条不紊地工作着,配合着用刀片分层刮取洞壁上的泥土,放进袋内封存、记录。洞壁上有些被取了土的地方则填充了石膏样的白色块状物。一位中国女专家告诉记者,他们是要把这些土样拿回去化验,进而综合推测出不同土层所代表的年代里气候、环境、物种的情况如何。凭着先进的仪器与缜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在常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土块与砂石,就可以提供如此众多的信息来。

        为不打扰工作,记者返回洞厅内。导游介绍道,那位坐在厅内的七旬老者就是中国考古学的泰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吕遵谔先生。
    老先生表示:这次科研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勘测点的土层取样化验检测,来了解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各方面情况。“主要是学术研究,总结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不着重于发掘化石。”老先生这样表达此次研究的目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