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北京离世界文化遗产之都还有多远
  • 宁夏发现现代枪炮的祖先——元代管形火铳
  • 破译“西周第一墓地”3000年历史密码
  • 宋美龄生前曾居住十年的纽约故居千万美元出售
  • 考古学家在史前化石中发现了最早基因紊乱证据
  • 大型文化遗址惊现绍兴杨汛桥可能追溯到河姆渡时期
  • 现场亲历千年古棺在我面前打开
  • 中国复原唯一的早期真人类型化石“资阳人”
  • 20片国粹甲骨下月将在上海拍卖
  • 中国科学家在周公庙遗址首次践行“数字考古”新理念
  • 最新热门    
     
    七大盛宴祝寿黄埔军校

    中央军校”,前后在广州黄埔、江苏南京、四川成都、台湾凤山四处校址及武汉、昆明等多处分校开办了70多期,招收学生几十万人。国共两党许多军事和-领导人,如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都曾在军校工作和生活过,人民-的十大元帅有5人出身黄埔军校。

        珍贵展览 先睹为快 油画绘出黄埔群英

      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和广东省美协联手打造“黄埔群英馆”,以油画形式再现部分“军校名人的音容笑貌”,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和两位外国军事顾问。

      据透露,预计此次将挂上40多幅黄埔军校名人油画,新中国的五位元帅及不少大将都在其中,将来还会继续增加。群英像的成功,得力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的对黄埔军校各类史料、口碑材料的搜集保存。目前,最年轻的学员也已78岁高龄,一到七期学员已无一人健在。

        徐向前的拐杖露脸

      据介绍,去年6月,纪念馆征集到了包括陆军小学堂第一期成绩表在内的大批民国时期的文物。9月,走访了聂力等30多位黄埔将帅后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征集到了郑洞国的私章,徐向前的拐杖、台灯,聂荣臻的毛笔、眼镜盒等约65件文物。同时,又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了馆藏的10件黄埔军校文物。今年,还到国家图书馆搜集、整理黄埔军校史料;到湖南、海南等地采访黄埔老学员,制作黄埔军校口碑材料等。届时,黄埔军校史迹展将有大批“猛料”露脸。

      纪念馆郎馆长说,去年10月,她到东三省寻访黄埔军校学员,准备返广州时,沈阳一位17期学员写信给北京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说有一件旧物一定要捐给黄埔军校纪念馆。她直奔沈阳,几经周折找到老人,将一只在黄埔军校学员食堂吃饭时用的铜碗带回。

        采风世界军事名校

      包括黄埔军校在内的四大世界军事名校展览也在校本部布置展示,游客将可一睹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及伏龙芝军事学院等世界著名军校风采。

      据介绍,“世界著名军校展”搜集了一批三大军事学院的资料、照片,从未在国内公开出版,具有极高价值。

      南洋史事正史鲜录1900年-1911年,南洋是孙中山开展反清活动的重要基地,南洋华侨的经济资助也是孙中山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由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与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合作的“孙中山在南洋”,将有大量图文、实物等展出,包括一些正史上很少着墨的史事。

        不为人知孙梅逸史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时,游客常对八卦山上孙中山纪念碑及铜像提出疑问:铜像为什么是一个日本人送的?“孙梅逸史展”将给一个详实的答案。

      孙中山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有着深厚的友谊,梅屋始终支持辛亥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为反对日本侵华、实现日中和平友好奔走呼号。

      据悉,因梅屋庄吉在遗嘱中告示子女,不得将其与孙中山的友谊对外界透露,这段历史一度不为人知,此次大量珍贵史料都是首次公开展出。为收集资料,纪念馆专程派人到日本查找资料,并从梅屋的女儿处复印了孙梅交往书信等文物资料。

        游览更方便了  乘公车可上长洲岛

      目前,新洲和鱼珠码头已扩建,过去旅游大巴无法轮渡的困难解决了。岛上的3条主干道金蝶路、长洲路和思亭路,已由狭窄小道扩建成8米宽的大马路。6月10日后,市民可方便地从市区乘公交车到长洲岛自助游。岛上的路修好后,将会新开一条环岛的公交旅游专线,和大学城到长洲岛的那路公交线完全对接,大学城已经规划有10条公交线路通往广州市区。下一步,岛上将推行黄包车、自行车和电动车等旅游交通工具。

        套票价格不超30元

      长洲岛将在8月前推行套票制,价格不会超过30元。因为景点分散,长洲岛现在分别有黄埔军校、军博和白兔港3处景点收门票,分别是15元、15元和3元,岛上其他景点都免费向游客开放。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