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谁来关心被忽略的蓝田人
  • 宁夏发现现代枪炮的祖先——元代管形火铳
  • 破译“西周第一墓地”3000年历史密码
  • 宋美龄生前曾居住十年的纽约故居千万美元出售
  • 七大盛宴祝寿黄埔军校
  • 两岸四地学者在香港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 电影《地道战》遗址村遭遇保护难题
  • 埃及博物馆38件珍宝神秘失踪
  • “中国科举史展览”举办
  • 中国首届道教文化节青城山下盛大开幕
  • 最新热门    
     
    罗马和东汉的接触史古罗马文明首展京城

    同一时代。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认为,参观“古罗马文明展”可以从中国的汉代来看古罗马,就两国的文明史进行对比欣赏。

      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其后双方日臻强盛,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霸主;汉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东濒沧海的广袤版图,君临“天下”。这两个分处东西、遥相辉映的大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明。

      由于两国间缺乏直接联系,汉代人很少有机会目睹罗马制品。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这类文物亦不多见。中国境内发现的约20枚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形玻璃器虽应产于罗马,但传入中国的时代已晚于汉。在这类文物中,最重要的实例为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又由于表面有风化层,浮现出闪烁的金-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汉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也说,大秦出产“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琉璃”,对之盛加赞誉。

      不过在洛阳出土的这种瓶子,罗马人本用于盛香水。而我国长期使用熏炉燃香,可见两国不同的风俗。

      看点之三

      罗马和东汉的接触史

      根据文献记载,古罗马帝国与东汉王朝曾经有过短暂的接触。《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任西域都护的著名将军班超曾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大秦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入海处,但甘英终因安息西界水手的劝阻而未能成大秦之行。而“(大秦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能自达”。这在后人看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后来,直到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抵汉,向桓帝进献了礼物。安敦即是当时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但此后的罗马帝国与东汉王朝并未有进一步的交往见于历史记载。

      尽管如此,古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间在民间层次上仍存在着间接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辗转运至罗马帝国境内的中国丝绸等物品,是当时罗马贵族展示高雅时尚的奢侈品,而罗马帝国的一些物品也在汉代墓葬中多次被发现。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还有较多的文字介绍大秦的-、物产及风土人情,通过参观173件代表古罗马文明的文物,中国人可以联想起历史上的两国交往。

      看点之四

      古代庞贝壁画与四种艺术风格

      展览中的庞贝壁画尤其值得一提,自文艺复兴以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绘画艺术,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火山灰掩埋下,墙面壁画反而有相当部分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不仅比较完整,而且色彩鲜艳,让人们清晰审视两千年前的真迹。

      自其出土以来,近现代学者们经过长期整理、研究,已将庞贝壁画约三个世纪的发展总结为先后相继但同时也有交错的四种风格。

      一般而言,第一种风格流行于公元前2世纪,完全仿希腊墙面装饰而以彩绘在墙上画出大理石纹样的镶板贴面,故被称作“贴面风格”;公元前1世纪中期,第二种风格流行起来,它是罗马本土流行的风景画和罗马人喜欢的“墙上开窗、远眺风光”的别墅景观的新创,即“建筑风格”;奥古斯都之时和公元1世纪初,第二种风格又转化为第三种风格,讲究在清纯纤巧之中力求装饰的典雅精致,故有“装饰风格”之称;第四种风格流行于公元1世纪中叶,在庞贝地区则终止于公元79年,它标志着罗马绘画的最高水平而有总其成的意义。它把以前的各种壁画风格综合汇集起来,也称“综合风格”。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