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谁来关心被忽略的蓝田人
  • 罗马和东汉的接触史古罗马文明首展京城
  • 考古发现藏族从青铜时代迈入铁器时代重要物证
  • 聚焦日军侵华罪证
  • 林则徐与江苏水利
  • 维纳斯宁静亮相中国
  • 如何保护、开发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广州要学中山
  • 湖南保卫端午节拉开序幕 申报世遗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 西安市委书记调研古民居保护不好历史愧对子孙
  •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拜谒北京历代帝王庙
  • 最新热门    
     
    沧州铁狮子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

    首批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000多年来,它历经了风吹雨淋、烽火连天,狮体内外斑痕累累。在饱经沧桑之后,铁狮子岿然屹立,然而今天,它却面临粉身碎骨的危险。面对这样一件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国宝,人们本应爱护备至,是什么原因让它落到如此地步呢?

        不科学的保护 “谋杀”了铁狮子

        历史上对铁狮子的保护从清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根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八年,铁狮子被飓风刮倒。在地上躺了整整90年之后,光绪十九年,时任沧州知府的宫昱命工匠将铁狮子扶起。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当时的人们只能在铁狮子身边挖一个大坑,使铁狮子慢慢滑入坑内,用这样的方法将它立起。虽然人们后来又将它提上地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在铁狮子周围形成了一个深达2米的洼地。“每当雨季,铁狮子就会被积水没过腿部。”马春志说。

        56年铁狮子周身锈迹斑斑

        1956年,为了使铁狮子免遭风吹雨淋,沧州行署为铁狮子搭一个八角亭,然而这个低矮的小亭阻止了周围潮气的蒸发,铁狮子周身锈迹斑斑。1974年,有关部门将亭子拆掉。

        84年铁狮子被抬高在2米多的石台上

        1984年,沧州市人民政府报请文化部文物局批准,将铁狮子向北移位8米,抬高在一个两米高的石台上。这样既可以使铁狮子免受雨水浸泡之苦,又便于游人观瞻。然而正是这次抬高,为铁狮子埋下了祸根。

        74岁的王敏之自1976年就开始陪伴铁狮子,1990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铁狮子的保护研究。他见证了1984年铁狮子的这次移位。同年铁狮子腿部填充了硫磺合剂“在吊装时,为避免铁狮子腿被钢筋卡卡坏,施工人员在狮腿内填充了一种硫磺合剂,这种液态合剂被灌进去后很快凝固,像岩石一样坚硬,起到了支撑作用。在整个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本应该将硫磺合剂取出,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王敏之说。

        95年铁狮子腿部出现裂纹

        1995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发现铁狮子腿部出现了较大的裂纹。马春志分析,这正是在1984年吊装时在腿里填充的硫磺合剂膨胀所致。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石台上留下的一道道-液体痕迹。“这就是那种硫磺合剂。”马春志说。

        在铁狮子腿部掏出硫磺填进三合土

        腿中灌进了沙、水泥、白灰组成的三合土,并用沥青密封,以免进水。“当时做过实验,认为这种物质的膨胀系数很小。”马春志回忆说。然而,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4月13日,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专家陆寿麟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在事发后调查时了解到,由于施工时,工人师傅好心,想减轻铁狮子的负重,再三和途中的白灰换成了炉灰,这种合成物遇水后膨胀得要比硫磺合剂更严重,铁狮子腿部裂纹发展非常迅速。

        1996年,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眼睁睁地看着铁狮子腿部裂纹一天天增大,甚至撑断了固定在铁狮子腿上的钢筋!“这明显是内部填充物对铁狮子腿部的裂纹起了直接的作用。”马春志说。1997年,他们报告河北省文物局,希望抢修。

        当年,为了挽救有倾倒危险的千年铁狮,河北省文物局被迫采取一种抢救性的保护,支起了外支架。铁狮子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2000年为铁狮子做了全身CT扫描

        2000年,国家文物局曾请北京科技大学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为铁狮子做了一次全身的CT扫描。主持这个项目的韩汝玢教授告诉记者,扫描后测出铁狮子全身应力分布数据,经过用有限元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铁狮子抬上石台,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由原来泥地的弹性支撑变为水泥台的刚性支撑,全身尽50吨的重量全压在了四条腿上,加之石台基础不平,四条腿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铁狮子四条腿负重过大,原有裂纹增大。

        2000年1月,成立了以河北省文物局局长谢飞为组长的铁狮子维修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办公室和专家组。至今为了征询方案,已经开了7次会,并进行了招标,北京化工大学和河北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方案最后入围。据悉,目前保护方案已经定下来,并上报国家文物局,现在正在等待批复。

        “保护性破坏”凸现科学保护的重要

        “好心办坏事”是记者在沧州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然而,采访专家时则更多地听到“保护性破坏”这个词。作为金属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陆寿麟认为,铁狮子被“保护”成现在这个模样,当初制定保护方案和施工都有不科学的地方。“当然,也要历史地看待这些失误,有些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甚至科学保护的观念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是不成熟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和技术来要求过去。文物的科技保护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好的愿望如果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往往会事与愿违。沧州铁狮子的保护是应该好好总结教训的。”

        其实这种由于在发掘整理文物古迹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不正确操作所造成的文物损坏在国外也是很严重的。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文物破损所造成的损失目前仍然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在这方面就更加需要加强了。

        作为我国第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现任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组长的王丹华研究员对我国文物的科技保护有较深入的了解。4月21日,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文物保护最早是以工匠的形式在博物馆从事一些修复工作而出现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陆续在大学中开设文物保护专业。后来虽然一些专家、学者将自然科学等其它领域的一些科学分析方法、技术移植到了文物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形成了适应文物保护研究的体系,但跟经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中的很多问题尚在起步阶段。”

        谈到目前面临的问题。王丹华研究员说:“文物科技保护机构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人才匮乏,最重要的是保护观念落后。许多人,甚至是文博系统里的不少人也认为文物保护是一门技术,并不认为是一门科学。一直以来,中国文物界不缺从事考古发掘的人,也不缺从事文物研究的人,而是缺科学地进行保护文物的人。”

        陆寿麟研究员说:“好心办坏事,从制度上看,就是当时缺乏对文物保护施工人员的资质认定,好在,现在国家文物局已经颁布了古建修复的资质认定制度,这是个好的开端,我国的文物保护应尽快进入科学而规范的保护阶段。”

        真希望黄河大铁牛不要成为第二个沧州铁狮子!

        四月七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启动专家顾问会上,北京化工大学的腐蚀保护专家许淳淳教授在谈到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时说:“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让沧州铁狮子的悲剧再发生在其他文物身上。”而沧州铁狮子正是因为多年的保护,才导致今天的几近粉身碎骨。“这是明显的保护性破坏。”一位文物保护专家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