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长沙楚墓》(二) |
|
|
|
读《长沙楚墓》,可以知道好多质地不易保存的文物是在这里发现的,例如漆器和丝织品。在长沙文物出现以前,东周的漆器、丝织品完全是空白。通过长沙出土品的研究,人们不仅了解了楚国在这两方面的技术造诣,而且赏鉴到楚人卓越的艺术水平,在艺术史中开辟了新的领域。
与丝织品有关的,还有帛画。迄今所见楚国帛画,有长沙陈家大山、子弹库出土的,技艺精绝,久为人所惊叹。子弹库墓在1942年还出有著名的楚帛书,完整的一件已有许多学者论述,其余的碎片近年也经整理。可惜这批帛书除个别碎片外都流藏异国,我们希望早日能全部发表。
楚国的竹简也是首先在长沙发现的。50年代在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出土的简,是现代人们所能目睹的最早的几批楚简。楚帛书和楚简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楚文字的研究,而楚文字的研究又成为作为中国古文字学一大分支的战国文字研究的切人点。附带说一下,现今已见最早的毛笔实物,是在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楚笔。笔和简帛一样,在地下是不容易保存的。
长沙楚墓发掘,还纠正了不少海内外学术界流行的观念,例子之一是铜镜。楚镜富于艺术特点,以往多出于寿县一带楚墓,外国学者名之为“淮式镜”。在长沙楚墓发现之后,才知道长沙所出类型与数量更多。
以上所说,只是长沙楚墓意义的凡个侧面。《长沙楚墓》一书的主要成就,我认为还不在于此,而是对半个世纪发掘的楚墓,作了系统的考古学分期研究。
长沙是楚国南部的重要都邑,扼居通向南海的通道。这里的文化,与郢都所在的湖北荆沙地区、寿春所在的安徽寿县一带,虽有小异,大体却相共同。这里的楚墓,发掘时间最久,数量特多,适宜作为楚文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