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楚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长沙楚墓》(一) |
|
|
|
近几年出版了不少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考古报告,令人目不暇接。我在这里想谈到其间最突出的一部,即由高至喜先生主持,湖南省及长沙市考古学者编著的《长沙楚墓》。
长沙楚墓与其文物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后期,长沙渐有文物出土。随着抗战爆发,学者经湘、黔人川,长沙文物于流散之余,乃为学术界所认识,引起了很大的惊诧。当时被挖掘的,有战国楚墓,也有汉墓,介绍和研究所出文物的,首推商承祥先生的《长沙古物闻见记》,以及蔡季襄《晚周缯书考证》、蒋玄佶《长沙--楚民族与其艺术》等。现在我仍然记得,50年代初自己读到这些40年代出版的书籍时,对长沙是多么向往。
长沙的考古工作,是于建国初才开始的。在其以前,长沙地区众多而且内涵丰富的古墓,竟成了“土夫子”专霸的利薮。鉴于这里文物发现意义重大,在刚刚有可能从事田野考古的时候,就选择了长沙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考古学家们一边清理已被扰动、破坏的墓葬,一边追寻既有线索,开辟新的发掘场地。长沙考古的成绩非常显著,不久就编成《长沙发掘报告》。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楚墓,为后来的楚文化考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阴流逝,长沙楚墓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经过半个世纪,一直绵延继续,没有中止,而且重要的发现层出不穷,成为全国有数的长期进行的考古项目之一。说起湖南考古工作,首先必想到长沙楚墓,这是考古文物界周知的。在该地楚墓的发掘研究中,涌现了一批学术带头人。曾多年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高至喜先生,自考古训练班毕业即参加发掘工作,经验丰富,识见精博。现在由他牵头组织撰写这部有总结性的《长沙楚墓》,自然是非常恰当的。
楚文化的重要性,这二三十年来,已成为关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