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德考古学家发现古代铜盘上的文字
  • 陶寺遗址
  • 石器時代
  • 河南发现战国长城
  • 西藏考古回顾(一)
  • 金沙遗址再次凸显古蜀灿烂文明
  • 偃师发现颜真卿书法作品
  • 闻名海内外的炎黄鼎主鼎落定郑州
  • 乐山大佛揭开盖头夜放光芒
  • 福州牛头山发现汉代遗址及东晋中期古墓
  • 最新热门    
     
    徐中舒先生的考古学与巴蜀文化研究

    含的历史信息,并提出了相关铜器断代的八条标准。他在文中体现出来的由小见大、由表及里、刚健中正、精密绝伦的学术风格,深为学术界所倾倒。同年12月傅斯年在致蔡元培的信中写道:"徐中舒先生之著作近有极重之大发见,其所撰狩猎图考一文,论及古代文化之迁流,多人所未道。"(《傅斯年选辑》)同年暑期,徐中舒先生回安庆省亲,在安徽省图书馆参观当涂出土的文物,归去即撰《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1932年),对出土在一残砖室墓中的器物,一一考定名称。特别是通过研究汉晋墓砖铭文的变化序列,龙形图象的时代特征,"以为严密断代之标准",从而将该残墓断代为西晋墓葬,实是高明。此说为近年来考古发掘的大量资料所证明。徐先生在这里从实际出发,运用了考古器物类型学,解答了田野作业中的难题,这在中国考古学的开创年代,尤其难得。
       徐中舒先生自是一代史学大师,他发展了王国维先生的"古史新证二重证据法",提倡"围绕主题,多学科配合的综合研究法",他认为研究工作不仅要"考察其相互关系,同时要深入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考古资料、民俗学、社会学及历史记载的原始民族的情况,和现在一些文化落后的民族的生活情况,来探索古代文字发生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怎样考释古文字》)徐先生是讷言敏行,身体力行的大学问家,这是他数十年治学的心得,何止局限于古文字的考释呢?!不仅他自己的文章篇篇如此,也培养了后来学者,开一代之风气。
       徐中舒先生入蜀执教四川大学四十余载,对四川地方史和巴蜀文化的研究,尤为关注。曾发表《古代四川之文化》(1940年)、《蜀锦》(1942年)等。"巴蜀文化"原是卫聚贤于1940~1942年根据传为成都白马寺出土的青铜器提出来的,由于它们与中原商周铜器不尽相同,出土地点不明,又有赝品混入,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巴蜀历史因文献记载阙如,只有依靠地下出土文物资料。但当初四川的锄头考古学还很稀罕,市上流传的大都是古董、赝品,据以作研究是困难的。徐先生本着他一贯严谨求是的学风,并不急于参加讨论,而在等待确凿证据的出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有大量的巴蜀文物出土,当时的巴蜀考古就在徐先生和他的好友们的领导下开展起来。1952年,由郑振铎先生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徐中舒先生为西南博物院院长,先师冯汉骥先生为副院长,邓少琴先生为秘书。在他们的部署影响下,五十年代巴蜀考古有四大发现:(1)昭化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战国秦汉间船棺葬的发现。(2)成都羊子山商周土台的清理。(3)新繁水观音商周遗址的发掘。(4)彭县竹瓦街商周铜器窖藏的发现。地层里出土有大量巴蜀青铜器:兵器有柳叶形剑、空首钺、三角援戈、本上有翼遮阑的有胡戈、长{骨交}双耳矛等;容器有鍪、甑、釜、壶、盘等。这些确凿可靠的地下证据终于出现了,可用它们来鉴别四十年代"巴蜀文化"的铜器,从而加以证明其可靠性。更令人鼓舞的是同出的还有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遗址、墓葬、土台、窖藏等考古遗迹,大量同时代的石器和陶器等考古遗物,这些是更加有用的研究巴蜀文化的地下证据。巴蜀考古的新发现已经能够比过去更切实地来讨论巴蜀文化了。
       徐中舒先生经过多年的亲临田野考察和潜心研究,在1959年发表《巴蜀文化初论》,这是一篇新的里程碑式的论著。他把有限的文献记载与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民族调查材料结合起来,全面讨论了巴蜀的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和文字。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四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区,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古代的巴蜀……同属一个经济文化区"。水观音出土的铜兵器证明了《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船棺葬是"秦灭蜀后,巴族或留戍故地,或为秦镇压苴人"。巴文("巴蜀图语")与么些文(东巴文)有一定的亲属关系,而分支较早,晋代南中"夷经"即其一脉相承的文字等等。各种资料到徐先生手中即成论据,多大的疑难在先生面前亦豁然开朗。徐先生在学术上的炉火纯青,恰似疱丁解牛,游刃有余。
       徐中舒先生余意未尽,又在1960年发表《巴蜀文化续论》。从全国特别是华南的大范围内来考察巴蜀文化,其意义当然是具有全局性的。文中对中国古代的宗、里、邑、都、黔、越、溪、洞、阴、阳、林、箐,以及氐、羌、巴、{宗贝}、蛮、僚、狄等等作了独辟蹊径的论述。广征博引地阐述这样的论点:"巴蜀虽然仅限于祖国一隅,但它与祖国其它部分仍然息息相关,就在远古时代亦不例外"。其中许多真知灼见,由于理论与事实兼备,说服力强,为学界所推崇。如:"里、邑和丘,原为农村公社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聚落",进入阶级社会成为大小聚落的单位名称。又如说:"庸、邛的本义为城","城垣的修建,在低地穴居则为防水的必要设施,在山岳地带也为防御猛兽侵袭的屏障"。古代"中国基本的广大的人民群众,原来就只有蛮、僚两族,甚至于僚还是蛮的一支。从远道来的,也只有使用细石器的狄族。他们在长期杂居之后,也成为蛮僚姻族。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原来就是一家。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他们为统治部族所把持、所分割,形成为无数的部族。自从这些逃亡的部族进入江南以后,在长期闭塞的农业公社之间,就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而他们的族类,也就从此日趋复杂了"等等。
       徐中舒先生在研究《四川彭县*‘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1962年)中,运用自如地考证了铜器铭文"覃父癸"为殷代覃氏,春秋谭国或其后也;"牧正父已"乃殷代以官为氏者。此铜器群年代在西周早期,其中有殷商不同氏族的遗物,当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的有力物证,更证明了《尚书·牧誓》的信史价值。
       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方面创获甚夥,如《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纽{钅享}于》(1974年),指出{钅享}于本是中原乐器,传入巴族,为其文化特点之一。{钅享}于与钲是军中号令之器,故小田溪M2墓主人应是巴族酋长,一个小部落的王。《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1979年),认为并不是西汉扬雄的作品,而是蜀汉谯周阐述秦宓旧说和先蜀掌故,写成的《蜀本纪》,唐人误增"王"字不当。"朱利原为藏语牧场之意……而《蜀本纪》的作者就错误地以利为女子名而释朱为朱提"。《〈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1980年)指出:"蜀亡以后,蜀王子孙率其部族流散于川西各地,自青衣水、若水(今为雅砻江)沿横断山脉南下,其人则随所在之地而异名。其在青衣江者,则为青衣羌或嘉良夷;其在越{山隽}或南中者,则为越{山隽}、为{山隽}唐、为苏祁、为叟、为青羌,而叟则其通名"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徐中舒先生一生勤奋治学,老而弥笃。在动乱十年,备受冲击,身心受到损害。1971年他以74岁高龄,病愈出院,即提出一个包括四个方面11项的研究工作计划,涉及古文字学、古文献、古代史与民族等领域,计划之繁重,即便是年轻力壮者也难承担。徐先生未能忘却巴蜀文化,计划的第十项是写作"巴蜀文化三论。论汉武帝伐西南夷对古代西南民族迁徙的关系。如叔向之后迁于巴蜀,有汉书扬雄传与樊敏碑为证"。人们多么希望见到这篇雄文。可惜的是徐先生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又发表了许多大文章,而这篇文章却一直未见发表。
       综观徐中舒先生治巴蜀文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徐先生以他史学大师治史的办法来研究巴蜀文化。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观全局,严密考证,令人信服地、义无反顾地带领我们走出了巴蜀文化的"疑古时代"。今天,我们确已走出"疑古的迷茫",迎来了巴蜀考古的黄金时代,川西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四川盆地龙山时代遗址群陆续发现,巴蜀文明的曙光已经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照耀。(2)徐先生倡导的"围绕主题,多学科配合的综合研究法"是一项治学的利器,要求我们涉猎面要尽可能的宽,又要能由博返约,集中到主题上,这样才能好钢用在刀口上,解决问题。(3)徐先生提出的"四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区,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与其它地区,尤其是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的",确为真知灼见。今天人们都在谈论"古蜀文化区"或"巴蜀文化区",人们可以再增加许多新材料和新观点,但饮水思源,都会缅怀敬爱的徐中舒先生!
       附记:本文能参考徐中舒先生的令孙徐亮工同志撰写的《徐中舒先生生平编年表》(未定稿),谨表谢忱。
       林向 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