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西沙海底考古
  • 异曲而同工——评齐白石和张大千的人物画
  • 宝光寺件件珍宝 种种传奇
  • 杭州发现三国两晋时期墓葬
  • 一一 古文字中的语辞
  • 太原发现赵戴文的两件遗物
  • 南京六朝大墓开启 墓主非王即侯
  • 飞将军李广之墓
  • 秦铠甲与秦始皇陵石铠甲坑
  • 秦始皇兵马俑
  • 最新热门    
     
    古文字的释读

    四),铭中有“履”字,相比较才知道散氏盘的“眉”其实也是“履”字。释“履”,铭内下列各句便都能读通:  

      履,自{氵+上由下皿}涉,以南至于大沽,一封。

      履井邑田,自桹木道左至于井邑封道,以东一封。

      夨人有司履田:鲜且、……

      正履夨舍散田:司徒逆寅、……  

      “履”字训为“步”。古代田地是以“步”为长度单位的,六尺为一步,长百步、宽一步为一亩,长宽各百步为百亩,即一夫之田。这里“履”作动词用,是度量的意思。这显然比释“眉”要准确了。

      在考释时,我们常将古文字按照其原有结构写成现在的字体,这叫做“隶定”。“隶定”这个词出于传为西汉孔安国所撰的《尚书序》,序中提到他得到孔壁发现的古文典籍,因为当时人已不能识读古文,便根据汉初伏生传流的《尚书》来考定新出简书,“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孔安国把古文《尚书》转写为西汉流行的隶书,这在一定意义上和我们释读古文字是一样的。当然,只把古文字“隶定”下来,在考释工作仅是一半,必须进一步研究,指出它究竟相当后世什么字,将形、音、义都弄清楚。

      指出一个古文字相当后世某字,应当尽可能说明其间的联系,也就是该字自古至今形本演变的脉络。这种演变次第的阐明,可以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对文字学有重要意义。读者如有兴趣,不妨读一下《积微居金文说》所附《余说》卷首的自序。讨论序的演变,不限于形体结构,也可以推而广之,包括音和义的演变。

      释出一个字之后,不要忘记把它放回原在文句里面,看看能不能上下贯通。这是对读释正确与否的最好考验。考释古文字,忌讳仅仅翻看《甲骨文编》、《金文编》一类书,看见一两个形体特殊的字便孤立地加以解释。这样做,很难顾及原有的上下文义,所释常不可靠,这正是由于没有做到杨树达先生所说“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字”的缘故。真能把字释对了,上下读起来一定是通畅的。如果放进所释的字,反复解释仍然迂曲难通,这个字的释读就需要考虑。

      古文字有很多假借字,甚至有些常用的字也以音近的字代替,增加了考释的困难。如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有“曳之人也”一句,考释时反复审视,“曳”字没有问题,但从训诂说绝不可通。想了好久才悟出“曳”应该读为“世”字,因为“洩”、“絏”、“拽”可作“泄”、“绁”、“抴”。金文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如《说文》“殂”字或作“{歹乍}”,所以朝歌锺铭“朝歌下官{立+上且下又}半锺”的“{立+上且下又}”字,{上卉下本}戈铭“曾仲之孙{上卉下本}{虘又}用戈”的“{虘又}”字都应读为“作”。不过,我们谈通假的时候要谨慎,一定要切合古音的规则,最好能搜集较多的证据,不可任意立说。

      研究古文字,最困难的是探索一个字的“本义”。现在能接触到的古文字,大多数是已经过长时期发展的,想通过这些文字的结构认识古人创造时的意念,殊非易事。比如常见的“我”字,从形体看显然是有柄的兵器象形,但文献没有兵器名“我”的,也不知道兵器名为什么转用为代名词的“我”。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只有等待地下更多材料的发现。

    一九八五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