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克孜尔尕哈烽燧
  • 新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现场会召开
  • 回溯中华文明漫漫长河
  • 国家文物局未批准挖掘女皇武则天墓
  • 高昌故城“那里有一个如同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
  • 历史风尘中的吐峪沟 峡谷里的村落
  • 探寻克孜勒苏难解之谜
  • 【历史钩沉】“阿拉木罕”与哈密的情结
  • 小 河 墓 地
  • 千古兴废空余交河故城
  • 最新热门    
     
    【历史钩沉】老奇台的铁底官涝坝

    绥来,吃屎喝尿老奇台。”这个广为人知的顺口溜就是当时这一情景的写照。那时老奇台的涝坝也很多,惟有官涝坝能盛住水。头一年秋末放满水,人畜都饮用,水可以一直用到来年春暖雪化。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涝坝的冰也结得厚,可是冰下面还有水。如逢冬季雪少,周围人畜都要到官涝坝饮水、拉冰。水吃完了,冰也打完了。家家户户的屋檐下码的都是整整齐齐、洁白如玉的冰块,小孩子们的手在火炉子上烤着,嘴里仍含着冰块,就像现如今吃糖—样咯嘣香甜。这成为当地一道亮丽而又极其普通的风景线。

        解放后,奇台县建在了古城子,老奇台成了奇台县二区,老奇台街成为二区一乡。社会太平了,人口就增加得快,生产也发展得快。可是人畜赖以生存的官涝坝因年久失修,泥沙沉积,上涝坝成了芦苇荡,下涝坝成了个浅水坑,盛不了多少水,人畜饮水成了新生政权的大问题。

        1952年春季,奇台县二区决定清挖官涝坝,全区每户一人,集中力量,限期完成,确保涝坝春季蓄水。具体施工由一乡文书王同武指挥。各乡各村民工轮流清挖,清挖了将近一米多深,下面怎么也挖不动了,整个涝坝底子好像铁石板一样,工程进展极为缓慢,没有按期完成清淤任务。这使老奇台人畜饮水发生恐慌。区里追查乡里的责任,乡上自然又追查王同武的责任,一时间王文书成了众矢之的。批评他不负责任是对新社会的不满,没能按期蓄水是把人民的生命当儿戏,责令其停职反省。王同武胆子小,怕群众起来斗争他,就悄悄地跑到英格堡的亲戚郭成天家想躲几天。不想又听到风言风语:“区上要开除他,可能还得劳改”。王同武越想越害怕,就在那位亲戚家跳井-了。但官涝坝的清挖并未停止,仍在艰难地进行。

        听到出了人命,当时在老奇台街开饭馆的老户油布子(回族)的父亲——谭三爷,已是80多岁了,也到官涝坝观看清挖情景。见民工们费劲的样子,谭三爷才想起他的爷爷说过:“官涝坝的底子是铁的。”那是在奇台建县后,因为靖宁城周围是漏沙地,涝坝盛不住水。为确保人畜饮水,以解决人畜生存的首要问题,清朝朝廷拨了一大笔银子,让修一座铁底涝坝。当时条件有限,偌大一个官涝坝,全用生铁浇铸,哪有那么多炼铁炉呢?再者县府官吏见钱眼红,又起了邪念。官府这些人昧着良心,偷梁换柱、欺上瞒下,把大部分银子中饱私囊了。只用一小部分银子在下涝坝底子上,用黄土、青盐和泥做成一尺多见方的块子铺底,然后将生铁钉子均匀地钉入,就称之为铁底官涝坝了。没想到生铁钉子在水中一浸泡,便生了锈,体积扩张,把黄土挤得更紧密了,加上青盐的生化作用,使铺在涝坝底的土块连成一体了。久而久之就真是铁板一块了,严不渗水,密不透风,一点也不漏水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坏事变成了好事。你想,如果真的全用生铁倒出来,时间久了,生铁生了锈,水也会变成红的了。而且铁块还会逐渐脱落、开洞。涝坝不渗漏了,可后来事情还是暴露了。上司衙门经查属实,把官府贪官革职了,还有人被杀头了。谭三爷说:“以前听老人们说,我也不相信,今天来看,是真的。你们再不能挖了,一旦把铁底挖通了,就盛不住水了”。

        然而,区里乡里都不相信谭老爷子的话,继续清挖。劳动人民力量大,翻身农民信心齐。硬是用榔头、钢钎、铁锤把那层厚实的硬底一点一块地撬掉了。又往深里挖了一米左右。然后看到了用一层青盐、一层羊毛和一层黄土铺的底。清挖是完成了,但从此却好好盛不住水了,好不容易放满了水,过不了多久就半截子下去了。

        1959年,在全县人民的支援下,老奇台疏通了开垦河,用卵石、水泥灌浆铺好了河床,使开垦河有了防渗防漏的功能。由于有了开垦河的水,周围饭馆、食堂、居民、农业生产等都开始人挑车拉饮用“活”水了,这大大减轻了官涝坝的压力。

        1979年,在老奇台人心目中的“水利专家”、实干家、公社党委书记张兴有的带领下,奇台人自力更生,坚持不懈,排除干扰,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人工的力量在老奇台街正中打出了有史以来第—眼122米深的吃水井,修起了水塔,安装了自来水,官涝坝才基本上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稿源:《新疆经济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