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走进博尔塔拉二千年的岩文化
  • 最新热门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唐西州时期(640年-九世纪中叶),这里叫“宁戎窟寺”,属于这时期的洞窟有16 、17 、25 、28 、31 、42 、69号窟,这些洞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十一世纪以后重修重绘的。壁画题材主要是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型经变画,有《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以及与塑绘结合的《涅磐经变》等。盛唐著名书画家吴道子所创的“落笔雄劲,敷彩简淡”的新画风也进入了高昌石窟,将线型艺术技巧推向高峰,这些壁画画面线条简洁流畅,刚劲有力,寥寥数笔;出神入化,大量使用石绿是其用色的一个特点。因为石绿是从岩石和植物中提取的,不易被氧化,再加上吐鲁番干燥少雨,所以历经千年,颜色依旧鲜亮如故。

        回鹘高昌(九世纪中叶-十三世纪)时期,宁戎寺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历代回鹘高昌王都在这里建有洞窟。壁画题材比以前更丰富,有诸佛、菩萨像大型经变图、说法图,以及天龙八部、四大天王像、供养人像和各种装饰图案。 53 、 54 、 56 等窟属于 12 - 13 世纪的洞窟,这一时期表现成佛思想的题材大量减少,代之以各种坐佛、立佛、供养菩萨像,以及《千手眼观音变》等各种观音经变故事。

        十三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衰落为民间寺院。十五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在圣战中遭到毁灭。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以回鹘高昌时期的遗存最丰富,出土有汉文、梵文、波罗米文、粟特文、回鹘文、西夏文等书写的残经及世俗文书和佛像肢体残块、雕版印刷物及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中原木构体系构件 16 攒木质斗拱,釉下彩莲花纹方砖、宋元时期的佛塔和金箱包装纸等。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是古代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中心,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征,使它在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回鹘高昌时期创造的佛教文化,是研究回鹘佛教艺术的产生、形成、特点深远影响以及与现代新疆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20号洞窟,是窟群中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平面呈方形,中间是穹窿顶式中堂,两侧和后面有甬道和隧道连成的回廊。中堂壁画以大悲观音为中心,左右壁配毗沙门天,甬道和隧道两侧壁画绘有高昌王和王后像,洞窟内原有 15 幅本生经变画,供僧侣信徒回旋礼拜,瞻仰佛祖形象,领会本生壁画,聆听法师教诲,以求得到佛法真谛,进行灵魂的洗礼。洞窟后壁上又开凿有一小型洞窟,形制狭小,是供僧人坐禅用的。禅宗是佛教流派中颇具特色的一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初起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在遥远的吐鲁番境内,也有了禅宗的活动,并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身之所,禅宗影响之大之远,不言而喻。

        实际上,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大多数壁画都被勒柯克盗运到了柏林,高昌石窟中其他多处石窟,比如:吐峪沟、胜金口等石窟的壁画,也同时被盗走。在二战时期,来自吐鲁番的二十八幅最大最精美的壁画,在盟军轰炸中化为灰烬。

        (来源:吐鲁番之窗)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