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新疆“库车王府”正式向游客开放
  • 吕恩国找到解读新疆岩画钥匙
  • 破解吐鲁番火焰山石圈之谜
  • 和静王爷府将迎来第一次大修
  • 八代子孙珍藏 哈萨克族英雄长约两米的皮袄
  • 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京举行
  • 世界最古老的滑雪工具
  • 文物保护人才难解文物保护之渴
  • 丝绸之路见闻香妃的故事
  • 城市的“灵魂”——博物馆
  • 最新热门    
     
    清代塔兰奇徭歌《WANGHOLO》佚名之谜

    二、炎热的夏天一来到,治河的徭役开始了。管我们的工头,坏得世上难找。

        三、河水泛滥四溢,工头把托合提扔进河里。乡亲们看在眼里,只有向胡大伤心哭泣。

        四、河水泛滥成灾,只有修堤筑坝来防害。万恶的伯克们,却用服役人的身体来防害。

        《WANGHOLO》徭歌真实反映了当年伊犁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悲凉的歌词和那摧肝断肠的曲调,强烈控诉了官府的凶恶与残暴;悲愤的呼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200多年一直在伊犁河两岸的维吾尔族群众中传唱,成为伊犁塔兰奇歌谣中的经典作品。《WANGHOLO》一歌写进了《中国音乐史》,被采纳为新疆各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近年,民族出版社制作发行的《伊犁民歌联唱》CD唱片(ISRCCN-M06-98-0007-0)中,还收录了这首歌。

        但是,这样一首家喻户晓的徭歌的歌名《WANGHOLO》竟无人知道其含义,成为百年之谜!人们从语音上猜测它是一个汉语借词,对它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史志学者认为,联系徭歌的内容推断,《WANGHOLO》一词肯定和惠远城防洪有关,因而猜测它可能是汉语“往回流”或“往后流”的同音词,意思是指用修提筑坝让河水改道或使河水回流。简其华等人收集出版的《新疆伊犁维吾尔民歌》,就将这首歌名定译为《往后流》。这个译名缺乏说服力,明显不通,但一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词,人们似乎只能如此无奈接受这种解释。

        2005年,维吾尔族音乐工作者麦斯武德·哈里提在《伊犁河》杂志第三期(维吾尔文版)发表了《WANGHOLO一词原意再探索》一文,详细介绍了作者对《WANGHOLO》歌名的多年关注和田野调查情况,结合汉文有关史料的记载,指出“WANGHOLO”就是清代惠远城南伊犁河北岸的望河楼的对音。《WANGHOLO》徭歌就是当年劳动人民在惠远城南伊犁河修堤筑坝时,根据近旁的标志性建筑物望河楼而定名的。此文发表后,立即在社会各阶层广大读者中得到好评和赞同。今年刚刚出版的《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汉文版)第一期上也刊发了麦斯武德·哈里提等人撰写的《伊犁民歌〈WANGHOLO〉及其歌名探源》一文,给广大汉语读者就“WANGHOLO”一词之谜及其有关情况,做了介绍和解读。

        望河楼是清代惠远古城南一座临河高楼的名称。据清代伊犁首部地方志书《伊江汇览》记载,望河楼和龙王庙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秋,楼近河而立在龙王庙前。当年,伊犁河可通航,每年都要从上游的宁远城(今伊宁市)用船运粮至惠远城,以供兵民之食。望河楼可以“洞广以观河道”,时任伊犁将军伊勒图曾给望河楼题匾“鉴远”两字,因之望河楼又称鉴远楼。伊勒图还在望河楼上题联:源溯流沙气润万家烟井;泽通星宿波恬百里帆穑。额曰:泽被伊江。

        如此这般炒作之后,望河楼立即成为伊犁名胜之地。嘉庆初年被流放伊犁的大诗人洪亮吉在《伊犁纪事诗》(四十二首)中云:“城隅两日霁寒威,韦曲词人尚下帏。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诗后自注:“惠远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嘉庆十七年(1812)被流放伊犁的史地学家徐松在其名著《西域水道记》中写道:(惠远)“城东南隅……临河有高楼,红栏碧瓦,俯瞰洪涛,粮艘帆穑,出没其下。南山雨霁,沙市云开,酒榼茶枪,赋诗遣闷,苍茫独立,兴往悲来。”一时,上自将军大臣,下至文人戍客,莫不以登楼望远、诗酒风流为时尚,留下许多望河楼诗章篇什,供后人玩味凭吊。

        乾隆年间修筑惠远城时,城南距河尚有二三里之遥。后来,“积年河徙,侵刷北岸,率以柳圈络石御之。”嘉庆十二年(1807),伊犁将军松筠命当时流戍伊犁的故河道总督李亨特主持修筑防洪堤“长六十余丈,底宽七丈,顶宽四丈,迎溜筑埽镶护。”人称“李公堤”。又“阅十年,河流愈北,侵噬堤根。”终于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盛涨骤至,李公堤全沦于河。”此后,惠远城水患及防洪情况,未能找到记载。道光年间,林则徐流戍伊犁惠远城时,他的《癸卯日记》(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谈到了望河楼的情况:“早晨……饭后五人同南关观伊犁河。河距城不及半里……近日冰已全泮,水势溁洄,闻夏秋大汛亦可长至丈余。前此河滨龙王庙有望河楼,道光癸巳(1833)大水,庙与楼俱溃入河……”这样算来,望河楼在伊犁河边守望了整整58年之久。

        一首伊犁塔兰奇歌谣以汉语地名为题流传于世,是绝无仅有的事例,也是伊犁多元文化互动整合、亲近交融的一个极好例证。中华一体多元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必须以祖国的稳定繁荣为前提。伊犁《望河楼徭歌》佚名200多年的因由,又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望河楼坍塌30年后,清同治三年(1864),新疆伊犁维吾尔、回族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军攻陷惠远城,推翻了以伊犁将军为代表的满清统治,永远结束了“望河楼徭役”,而“望河楼”这一历史地名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湮没了。同、光年间,沙俄乘我内乱之机,用武力侵占伊犁。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伊犁又终于光复回归祖国。但不幸的是,沙俄利用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的规定,从1881年-1884年间,劫持近十万伊犁各族人民迫徙至俄国七河省,其中就有五万余伊犁塔兰奇人。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唱起了更加悲惨的《迫迁歌》:

        一、在那封斋的六月里,我们被迫离开了家乡伊犁;在这恐怖的岁月里,父母双亲在身边该多好。

        二、辛勤开垦的花园和绿洲,白白留在这个地方;离开了可爱的故乡,悲痛留在我心上。

        三、我从伊犁搬走,经过阳布拉克这个地方;就这样眼睁睁地,离开了抚育我的地方。

        四、什么俄罗斯马车,凹陷的车座使你受折磨;要是到了那个鬼地方,日子实在是难过。

        在那关乎民族生存的严酷岁月里,古老的歌谣仍在传唱着,成为社会心灵的一种倾诉,但歌谣的名称“望河楼”却在社会集体记忆中慢慢淡忘着,最后终于完全失落了,仅在歌手们的口中流传着谜一般的“WANGHOLO”一词。

        历史是很吊诡的。庆幸的是,伊犁古老歌谣中的“望河楼”一词,经过200年的佚名,终于由一位伊犁维吾尔族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又重新寻觅到了;同样庆幸的是,伊犁历史地名“望河楼”销声匿迹200余年,经由汉族史志学家、诗词学家们的钩沉、爬梳、整理,在近年出版的清代伊犁望河楼诗歌中也重新复现,如星汉教授编著的《清代西域诗辑注》、刘汉忠编校的《杨廷理诗文集》等。“望河楼”一词在社会集体记忆的恢复,是维、汉学者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
       稿源:伊犁新闻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