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50年不舍一曲传世歌舞
  • 【历史钩沉】“三山两盆”探矿藏
  • 【历史钩沉】走进新疆的临洮女兵们
  • 【历史钩沉】明代陈诚出使西域
  • 阿拉尔市挖掘出2000年前古墓葬群
  • 乌鲁木齐古城系列之 寻觅唐城遗迹
  • 泽普县地名含义及建县始末
  • 渭干河岸柘厥关
  • 洋海古墓探秘
  • 4000年前小河美女将“复活”
  • 最新热门    
     
    两千年前古墓群见证伊犁河谷历史与文化

    察,估计该古墓群的墓葬数量应在百余座,但是因土表的水土流失和部分地段农田的开垦,使大部分古墓葬的地表特征消失,经两次抢救性挖掘才挖掘出古墓70座。

        遗址·文物

        古墓群的分布呈条状,沿特克斯河岸延伸而下,分布较散。站在古墓群的挖掘地,记者发现周围水草丰茂,视线开阔。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从古墓群的分布情况来看,在距今2000多年前,这个古墓群的所在地也是一个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风水宝地。

        在对古墓的挖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古墓群的墓葬大多以竖穴土坑墓室和竖穴偏室墓分布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双室古墓。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座竖穴洞室。这座墓的主人的阶级地位如何?为何与所挖掘其他墓葬的埋葬方式不同?这许许多多的历史谜团有待考古工作人员去解。

        通过对70座古墓的挖掘,古墓所埋葬的人大多以30岁至40岁的中年人为主,年龄最小的墓主在1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在60岁左右,由此可以判断出古墓群所埋葬的年代,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

        在挖掘出的一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墓室的主人是两位女性,年龄都在20岁左右,且是一对残疾人,一位女性是左腿残疾,而另一位女性则是右腿残疾,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罕见。

        在两位女性墓的墓底,也出现了与所挖掘的同类古墓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在两位女性的身下竟然铺了一层均匀的鹅卵石。

        从古墓的规模来看,在这两位女性的墓里,所陪葬的物品应该较为丰厚,但遗憾的是,这座古墓曾被盗墓者洗劫过,两位墓主的尸骸已遭破坏,陪葬物品也被洗劫一空。

        陪饰·化妆品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也有少量的铁器,部分墓葬里还有牛羊和狗等动物的陪葬骸骨。

        在所挖掘的墓葬里,男性墓里陪葬最多的就是铁刀、铜刀和动物的骸骨。女性个别墓里陪葬着少量的金首饰(上面刻有三面山羊头等动物的造型)、铜饰品、包金簪、玻璃珠、玛瑙珠等女性装饰物和用于研磨化妆品的研磨、化妆描眉棒和精颜料。

        在所挖掘的一个较大的古墓里,考古人员竟发现了一串珊瑚项链和少量的玻璃珠陪饰。

        从这些墓葬的陪饰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后的2000年前,在伊犁河谷生活的女性已经开始化妆了,女-美的天性从这些随葬的陪饰中体现出来。

        由考古发现带来的猜想

        巩留县境内特克斯河流域发现的古墓群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猜想:

        猜想一:一座合葬墓的两位女性缘何葬在了一起?两位女性为何在20岁左右就双双死去?生前这两位女性所处的是什么样的家庭状况?两位女性同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二:古墓群里所埋葬的人当时所处社会里有没有发展农业?从挖掘的陪葬当中发现有狗的骸骨,当时的人们是否就已将狗驯养成了放牧犬?

        猜想三:这些陪葬的珊瑚项链和玻璃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流通到伊犁河谷的?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四:陪葬金首饰的饰品图案精美、工艺精细,有着精湛工艺的工匠是从哪里来的?为何又将羊的头像装饰在金首饰的饰物上?

        ……

        要解开这些千古之谜,还需要时间,但它的存在和发现见证了伊犁河谷历史的沧桑。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古墓群对于探索伊犁河谷的历史经济、生活习俗、丧葬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摄影:史雪红 豆晓良 阮秋荣) 挖掘前古墓在地表的表现形态
    竖穴土坑墓室的挖掘现场两位残疾女性合葬墓古代祭祀场倒三角图案的彩陶壶单耳陶罐出土的珊瑚项链陶壶
       稿源:伊犁新闻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