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50年不舍一曲传世歌舞
  • 两千年前古墓群见证伊犁河谷历史与文化
  • 【历史钩沉】走进新疆的临洮女兵们
  • 【历史钩沉】明代陈诚出使西域
  • 阿拉尔市挖掘出2000年前古墓葬群
  • 乌鲁木齐古城系列之 寻觅唐城遗迹
  • 泽普县地名含义及建县始末
  • 渭干河岸柘厥关
  • 洋海古墓探秘
  • 4000年前小河美女将“复活”
  • 最新热门    
     
    伊犁 曾经造轮船

    。其中,1958年9月,上海船舶修造厂(其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厂)39位职工,被选派来支援伊犁的造船工业,当时在上海港务局局机关工作的陈先农就是其中一个。当年10月,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伊宁造船厂在伊犁河边成立了。

        现退休居住在乌鲁木齐市的陈先农介绍说,当时的伊宁市就像一座大花园,很漂亮,他们当时落脚的地方是个空空荡荡的大院,院落很大,房间不少,有马棚和苹果园,院门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写有汉、维两种文字的牌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伊犁河航运办事处。当时,上海船舶修造厂来的职工拖儿带女,老老小小有100多人,包括造船工艺流程的全部工种。刚来时首先遇到的是吃和住两大问题,电灯和上海人当时普遍使用的蜂窝煤炉都没有,生活上的艰辛和困苦可想而知。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们竖起了化铁炉,有了“翻砂车间”;马棚内砌起了“洪炉”,装起了鼓风机,就成了“锻工车间”;在平房内安装了机床设备,“机械加工车间”又建成了;“电工车间”更简单,一间不大的空房即可。上世纪50年代的伊宁工业基础相当薄弱,远非现在的人所能想像的。这些不远数千里从上海来到新疆的老工人与当地招收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工人一起,开始了自行设计和制造船舶的历史。伊犁河河床不固定,浅滩多,流速快,有些河段达每秒3至5米,船舶如逆水上行,速度之慢可想而知,且最易打坏“车叶子”(即螺旋桨)。由于河水来自深山融雪,冰冷刺骨,拆装“车叶”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有时要半身甚至全身浸泡在水中操作,但这些工人都甘于忍受,从不退缩。

        当时的伊宁造船厂位于今伊犁河大桥西侧,占地150亩。船厂建有砖混结构的制造车间两幢,面积200多平方米,船体组装车间1幢,面积1250平方米,紧靠河岸建砼墩(附有紧固铁索装置)两座。1960年5月24日的《新疆日报》载文说“伊宁造船厂全体职工自行试制成功的机动驳船已经航行在伊犁河上”,并为船舶命名为“伊航201号”,这也是新疆当时自行设计制作的第一艘轮船。文章同时说,在建设厂房的过程中,职工们采取了边生产、边建设的办法,不等机器设备全部安装好,就开始试制,采用了师傅带徒弟,制作了许多土设备。并说,伊航201的试航成功为自治区大量制造各种船只创造了条件。到1960年4月,该厂共制造大小船只39艘,以渡船和拖船为主。1960年,又造出2艘载重20吨、90匹马力的机轮,其中一艘于4月24日下水,并举行了千人庆祝大会,新疆电影制片厂为此还拍摄了新闻记录片。1960年4月28日的《伊犁日报》报道说,伊宁造船厂是“大跃进”的产物,当时为了保证伊航201按时下水,铜车叶找不到,就用生铁加工成可锻铸铁代替。1960年4月,当时这艘小机轮担负着新源钢铁厂至巩乃斯种羊场150公里的水上运输,有关部门还计划在航道全部整治完毕后开辟新源钢铁厂至伊宁的水运路线,后因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中止。

        1958年10月的《伊犁日报》也刊文记载,当时的伊犁垦区修配厂和汽车排职工也冲破困难试制成功了农用飞机和汽船模型,那真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前苏联当局单方撕毁中苏经济与技术合同,撤走专家和机械设备,《关于国境及其相通河流与湖泊的商船通航协定》难以执行,伊犁河国际航运停办。1962年4月9日,有关方面决定,撤销伊宁造船厂和伊犁航运办事处。

        伊犁河航运事业真正能算得上正规或辉煌应该在1959年、1960年两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外航线难以开辟,就转而考虑开发新疆本地区航运。1961年,在南疆库尔勒成立了南疆航运工作组,原由内地调入的人已开始调回内地,所余人员均调至库尔勒。船厂的上海老职工先调至自治区交通厅在米泉县的筑路机械修理厂,1962年又调至广州文冲船厂,后来就四散到各地去了。

        伊犁河在霍尔果斯出境流向前苏联,直达哈萨克斯坦卡普夏盖市,该市距阿拉木图市仅仅50公里,1989年左右,伊宁市还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开发伊犁河国际航运作了可行性调查,曾经计划在河岸修建客货两用码头。

        伊宁造船厂从建立到解散不到4年时间,后来,造船厂的厂房就改成了汽车大修厂,再后来又多方更迭,现在,这里的厂房还在,只是已经很衰败。听负责看管这里的一位妇女说,房子和地皮已给银行抵债了。我们无意评判历史,却试图留驻记忆,在已经闲置多年的厂房里,已经很难再找到曾经制造轮船的痕迹,但似乎还可以听到五十年前丁丁当当的造船声……

        (本文部分资料据《伊宁市市志》和相关报刊)

        (文/摄影:蔡立鹏) 轮船就是从这造出的。厂房里早已空空如也。“上世纪50年代我曾来过。”
     1960年4月28日,报道首航仪式的《伊犁日报》。

       稿源:伊犁新闻网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