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50年不舍一曲传世歌舞
  • 两千年前古墓群见证伊犁河谷历史与文化
  • 伊犁 曾经造轮船
  • 【历史钩沉】乌鲁木齐最早的民间武术馆--八卦殿
  • 游在新疆新满城逝去的老城风景
  • 大太监李莲英死因之谜 为何墓中身首异处
  • 张申府记忆的证明
  • 老城街的繁华旧梦
  • 巴基斯坦考古专家访问库车
  • “第六代”电影人的市场突围
  • 最新热门    
     
    女子十二乐坊“颠覆”传统能否拯救民乐?

    ;   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闫婷是女子十二乐坊的乐迷。她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古典而传统的民乐总显得“慢半拍”,与现代人的感情似乎格格不入。同时,传统的表演方式是一个人在台上演奏,台下人静静坐着听,演员与观众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而女子十二乐坊则不同,她们的表演融合西方的演奏技巧,结合充满现代气息的舞美效果,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动感十足,呈现给人们的是全新的民乐表演方式,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颠覆”传统:民乐时尚化引发争议

        女子十二乐坊让中国传统民乐披上新潮的外衣获得新的生机,在受到市场肯定的同时,在国内音乐界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民乐艺术的歪曲,作为一种流行音乐,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长久流传。

        有人直言不讳,十二个人穿上有点中国化但略嫌性感的制服,一边演奏一边扭着身子,着实令人反感。“看到中国女子在台上表演中国民乐,如此搔首弄姿让人难以接受。”有人认为,一个人用电子琴弹奏“迪斯科”音乐,不管怎样疯狂也能与乐曲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一个弹钢琴的人,若穿着奇装异服演奏古典大师的作品,无论演艺多高也显得不伦不类。

        对此,女子十二乐坊成员之一的周健楠说:“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总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中国民乐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以时尚的形式演奏中国民乐,很多听众都喜欢。我们要把民乐做成世界性的东西,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她说:“即使在正规的音乐学院,也有相当多的专业学生认为我们的演奏比传统形式要好。”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长福表示,女子十二乐坊作为民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民乐走向大众、普及大众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其实这种方式并非女子十二乐坊首创,多年以前就有台湾演奏家在中国民乐中加入西方音乐元素,获得了成功。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教授认为,女子十二乐坊在业界曾引起很大震动,也一直是讨论的话题。现在,一些坚持民乐是“严肃音乐”的人也开始接受这种表现形式了。

        深层启示:以市场的成功赢得生命力

        随着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出演,“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彝人制造”等多个民乐组合先后出现,一时间,民乐时尚化成为一种乐坛新潮流,得到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尽管仍有许多不愿走出传统“闺房”的留守者,尽管被改造的民乐不再原汁原味,甚至面目全非,但是这些具有“混搭”风格的民乐毕竟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听众和市场。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带来的更深层面的启发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开发。民乐不应只是孤芳自赏,而应该勇于开拓市场,以市场的成功赢得生命力。

        《人民音乐》杂志社编辑余庆新说,没有听众、没有市场,音乐艺术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民族音乐有着传统的魅力,而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极有冲击力。要考虑两者的结合,用时代的音乐符号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改造、加工和传承。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玷污艺术的纯洁性,也可能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巨大力量。

        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认为,民乐需要重新去挖掘、整理和再认识,同时找到能够与今天的大众,乃至其他民族人民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只有在这种努力中,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才能以丰厚的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向前发展。

        (姜辰蓉 万一 周俏春)

        (据新华社电)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07日 第十一版)
       稿源:《人民日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