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大型工程文物抢救将成考古重点
  • 两千年前古墓群见证伊犁河谷历史与文化
  • 伊犁 曾经造轮船
  • 【历史钩沉】乌鲁木齐最早的民间武术馆--八卦殿
  • 游在新疆新满城逝去的老城风景
  • 大太监李莲英死因之谜 为何墓中身首异处
  • 张申府记忆的证明
  • 老城街的繁华旧梦
  • 巴基斯坦考古专家访问库车
  • “第六代”电影人的市场突围
  • 最新热门    
     
    探访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

    在他到来之时,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了。

        就在西岩刻石附近,黄文弼发现了一些石孔,这些石孔深约1.3米。在沟东半山岩,也凿有石孔,岩下碎石甚多,他推测为凿石的遗屑。在黄文弼的文章中,记叙着“古人在此建关,在岩石上凿孔以安木闩或栅栏,日开夜闭,以稽行人,御外敌……”等文字。

        在西域设立关卡,是汉武帝时期保卫国家、疏通商道的重大举措。

        汉武帝统一西域后,因为西域地域辽阔,要加强各地与中原的联系,从敦煌开始向西,设立了不少关亭。西汉大臣桑弘羊等在给汉武帝的屯田戍边建议中力陈,一边在库车等地屯田积谷,一边“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

        黑英山位于天山南麓克孜尔河上游,是通向天山北坡的要道,乌孙使臣就是从这里经龟兹而去汉朝的,同时这里也是古代匈奴势力出入的要道,可谓兵家必争之地,汉朝守军就在天山以北和盐水沟的克孜尔尕哈吐尔、伊希哈拉吐尔等地建关设卡,附近还有石砌的烽燧。

        如今,在盐水沟仍有古代戍堡遗址数处,高三四米,均在盐水沟西岸石壁上,据说这是唐朝设的关隘。

        在博孜克日格沟口两山最近的地方,崖壁上凿下的孔洞依然清晰可见。笔者站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当年修筑城垒、设置关卡以保护交通要道和稽查来往旅人商家的画面仿佛在脑海中闪现。

        此地作为汉代新疆南部通往伊犁河流域的交通要道之一,20世纪50年代,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这处遗址进行首次调查,1957年将其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下旬,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侵袭拜城县,刘平国摩崖遗址也同样未能幸免,洪水卷带的碎石给这处十分珍贵的摩崖遗址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这处摩崖遗址的刻字痕迹已经很难全部辨认清楚。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3月,拜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制订的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石刻遗址维修方案,已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局的审核,目前保护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古代置关原则是“关必据险路”,因为关为“诸暴之所”选址必“临水挟山,当川限谷,危墙深堑,克扬营筑之势”。博孜克日格沟口其地理地形是“临水挟山”的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势在必然。

        据专家考证,刘平国摩崖遗迹的刻字时间为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5年)8月12日,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附近还有一处“敦煌淳于伯作此诵”的石刻,以及汉代石垒遗迹与古城废墟。

        历史的溪流将这里曾经的喧哗抚去,将这里曾经的故事埋藏,而历史的隧道又将让这一切复归。

        从崖刻上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就有着多民族融合的传统。因为守边卡的6位勇士当中,至少有两位是羌族人。羌是殷人给取的名字,甲骨文“羌”字从羊从人,是牧羊人、或穿羊皮褂的人、或以羊为图腾的人的象形和会意,羌人自称“玛”或“尔玛”。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中,已记载着羌人的活动。商、周、秦、汉历代文献,记载着羌人活动的地理位置,大都在河(黄河上游)、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带,祖国的西北高原,是羌族的故乡。

        公元前二世纪,汉代封建王朝强盛,为了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及打开一条通往西域和中亚的交通线,曾对西北高原多次用兵,并设立郡县,加强统治。这时西北高原西部和北部的羌人,有一部分和大月氏融合,一部分和匈奴融合。西北高原东部和南部的羌人则和汉族杂居,大部分逐渐和汉族融合。

        东汉初年,中央朝廷在陇西一带专门设有“护羌校尉”。这一段时期,羌族人民对巩固汉代封建国家的边防,曾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博孜克日格沟口筑关的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阿羌、石当卑、程阿羌6人,其中万阿羌、程阿羌应是羌人,而赵当卑、石当卑也可能是羌人,至少和羌人有渊源。

        如今,这处关卡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而变为今人眼中的一处风景。
       稿源:《新疆经济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