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
  •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发掘l号车马坑
  • 广州市东山口发掘西汉至明代水井
  • 四川汉源麦坪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 内蒙古包头家梁元代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 河北徐水金元时期墓地首次清理出祭台和坟丘
  • 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 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发掘马家浜文化氏族墓地
  • 河北唐县北放水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 最新热门    
     
    湖南辰溪大洑潭电站淹没区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化时期,是遗址现存的主体堆积,贝丘形态,遗物丰富。陶器以红陶为主,内红外黑 (褐)陶系亦引人注目,并有一定数量的夹砂褐陶和少量夹蚌或夹炭黑胎陶,白陶均泥质,偶见泥质灰陶,火候普遍较低,胎质疏松,盛行匀:衣,黑皮陶占一定比例,剔刻、镂雕、戳印并行,辅以篦点装饰手法,圆形镂孔与方形、新月形戳印及条带或曲折状剔刻的相应组合,构成该期圈足器座上的纹饰主流,某些陶罐肩腹可见绳纹、凸点纹或剔刻式网格纹。代表性器物有-釜、斜沿罐、大口罐、曲颈罐、圜底钵、折腹圈足盘(簋)、弁口圈足盘、喇叭形矮柄豆、兽蹄状支座等,不见三足器。

      下部堆积晚段遗存相当于高庙文化晚期,其中的深黄亚黏土以晚诸层内仍为包括大小石片、石球、石锤及磨制石斧的主流石器组合,陶器中低火候夹砂红.陶所占比例最大,夹砂褐陶次之,器类、: 器型、纹饰多能在中部堆积内找到其大;体对应的后续发展标本;而在粉砂黄土: 层以下,则明显地属于中小型石片刮削: 器及细小石片石器工业范畴,陶器中以火候较高的粗砂褐陶和薄胎夹砂褐陶为主,少数的薄胎红陶火候明显低于前者,可辨器类与器型甚少,仅见小圆唇钵或窄平沿罐等少量标本,夹砂陶多饰乱绳纹,泥质陶器表经打磨并饰红色陶衣。下部堆积早段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了长身端刃砍斫器及以陡直打击角形成的侧刃砍斫器等重要石器标本,结合本遗址高庙晚期以降各段遗存所见同类器型的比较,可以清楚看到本地区石器工业自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深刻渊源与传承关系。

      溪口遗址的主要收获,一是作为本地区史前文化代表的高庙文化,在经过松溪口类型的发展与变革之后,诸多关键特征在沅水中游的史前贝丘遗址中正逐步走向新生意义上的消亡。如果说溪口遗址还能见到松溪口类型上层遗存的影子,那么,位于溪口下游的征溪口遗址所体现的就俨然已是洞庭湖区同期原始文化的另一种翻版。因此,-口遗址下部晚段堆积和中部堆积内夹砂褐陶、夹砂红陶及红衣陶的和谐共存,以及陶器内红外黑 (褐)之区别于洞庭湖区大溪文化内黑外红风格的陶系格局,只能归结为区域性文化在这里交流撞击并且彼此包容、相互更新的产物。是否构成某种新的文化类型这里姑且不论,但溪口遗址作为文化体系分水岭的地位大致可以确定。而由此递进一步,高庙文化的最终去向也获得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次,汇入沅水干流的大小支流不下数十条,因此而形成且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台地在沅水两岸比比皆是,何以迄今发现的贝丘遗址仅洪江高庙、叙浦小江口、田湾、辰溪台坎大地、松溪口、溪口、征溪口等寥寥 10余处,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在溪口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作为贝丘遗址文化形态中的关键环节,捕捞经济资源主要来自于沅水而非附近的溪流;既然如此,在有支流与千流相汇、低山丘陵与高山相连等自然要素都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况下,台地附近是否有适宜于江螺这一软体生物及其共生生物群大量繁殖并顺利成长的生态环境,以及便利的可捕捞优势——高低起伏,成片伸展,枯水期以近似于环礁湖的形态出现于人们眼前的近岸浅水礁滩,便决定了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原始人选择其居住地点的先决条件。而据发掘者对当前生活于沅水干流之江螺的现实状况的多点考察,大环境变化下江水的暴涨暴落,固然会给捕捞经济的稳定性带来程度不一的冲击,若是枯水状态连年恶化,礁滩纷纷见底,就势必直接动摇贝丘人的经济基础。毫无疑问,捕捞资源的枯竭曾经迫使部分原居民甚至于整个聚落前往更远的下游,寻找并开辟新的栖居地,并在迁徙的过程中日益接受外来文化的优势影响,加速着自身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变革。这当是沅水中上游新旧聚落兴衰更替的根本规则之一,也是透过溪口遗址中部遗存以末成熟螺壳为主体的最后一次堆积所看到的遥远一幕。

      台坎大地遗址是在大湫潭电站工程建设中所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位于沅水左岸,现存文化堆积厚 25--56厘米,坡积贝丘厚度15 9C厘米。遗存年代上限为高庙文化最早阶段,为距今7800年以前;其下限年代则与屈家岭文化早期大体相当。

      本次发掘采取抢救与保护互补的手段,在重点清理淹没红线以下及受护堤施工直接影响的文化埋藏的同时,还以浅表勘探方式基本廓清了整个遗址的现存格局。有效发掘面积约 200平方米,勘探面积450平方米,历时30天。出土了一批本质上能与高庙文化遗址“艺术神器”彼此辉映或相得益彰的白陶、夹砂褐陶残片和可修复器物群,以及石器、骨器等人类文化遗物;动物骸骨则包括陆生动物与永生动物。

      发掘者认为,台坎大地遗址的发掘,并非仅仅停留于补充或完善本地区原始文化序列的阶段,而是有针对性地从特殊遗迹的属性与功用人手,较好地解决了沅水中上游史前文明内涵与外延探索中所面临的某些困惑。如,遗址发现的圆角方形坑状堆积体有一定的分组规律,坑内化整为零、数字排序、拥有神禽瑞兽日月山水一类精妙艺术主题的陶器,与兽骨或石片石器的奇偶共存现象等,据此可确认它们属于原始宗教意义上的祭祀遗迹,以及沿用至今的祭祀仪轨瘗埋、皇天后上受飨主体在史前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来源:中国文物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