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江苏徐州奎山发掘 4座西汉墓
  • 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
  • 陕西甘泉县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
  • 山东德州首次发现宋元时期瓷窑址
  • 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
  • 浙江建德发现北宋龙窑
  • 郑州西司马遗址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
  • 辽宁盖州发现大型汉代7砖墓和贝壳墓
  • 陕西咸阳清理一座大型汉墓
  • 江苏江阴南楼发现保存完整的崧泽文化聚落
  • 最新热门    
     
    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围垣作坊区

    第三期即已存在,一直使用至四期末。

      2004年春,在宫城以南新发现了一堵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的夯土墙(编为3号墙),确认其长度逾200米,始建并使用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当时即推测该墙可能为另一处围垣设施的北墙。当年秋季,循此线索进一步追探,结果又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墙垣 (编为5号墙)。

      5号墙为围垣设施的东墙北段、东北角和北墙东部。其中东墙与宫城东墙呈一直线,已知长度达80余米,向南为四角楼村民宅所压。北墙北距宫城南墙约 10--11米,与其大体平行,已知北墙长度逾160米,向西破坏较甚,难寻踪迹。5号墙宽度约1、残存高度仅0.2--0.4米。一般直接建于生土之上,土质纯净,夯筑质量较差,夯层较厚,末发现夯窝。经解剖知,东墙和北墙外为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的大路,墙内为紧贴墙体挖建的二至四期的灰坑,但均未破坏墙体。围垣设施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少东部地段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或稍晚。 ·

      二里头文化末期增筑的3号墙,位于上述5号北墙以南约7米,与5号墙大体平行。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约2米,有较宽深的基槽,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已确认的长度达200余米,东端与同期建筑相连,因破坏较甚,建筑形制已不得而知,西端则为四角楼村民宅所压。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推测该墙应为围垣设施北墙的中段和西段,为北墙的加固增筑部分。

      因被后代遗存及现代民房破坏和压占,该围垣设施的东墙向南延伸的情况、北墙向西延伸的情况,以及西面、南面是否也存在有围墙,尚不得而知,有待继续追探。发掘者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新近发现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早年发掘的铸铜作坊均应在其范围之内。这一围垣设施为探索二里头遗址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及其社会生产结构和城市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5号墙北墙外侧近东北角处,发现一座中型夯土基址(10号基址)。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近20、南北宽约9米。该基址建于宫城与围垣设施之间的大路上,南依5号墙,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

      6号基址位于宫城东北部,1号宫殿基址以北。该基址系一座庭院式建筑,由北殿、西庑和东、南围墙及其圈围起的庭院组成。与2号基址一样,它也是依托宫城东墙建成的,即以宫城东墙为其东墙。整个基址略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6.6— 58、南北宽约38.3(东部)、49.5米(西部),总面积逾2500米。

      基址遭晚期破坏较甚,仅存地面以下的基础部分。北殿东接宫城东墙,全长约54米,西部基槽较宽,约16米,中东部缩至约8米。基槽内现存夯上厚度约 1.5、最厚2.8米。在台基南、北侧各发现一排柱础,间距一般约3米,分别残存10和2个,对应的间距约为9米。西庑北段与北殿夯土相连,基槽较深,南北长约14米。西庑南段系一单独的夯土台基,南北长13米。在二者的东缘发现南北成排的柱础共8个,大致呈直线排列,且与2号宫殿基址西庑的廊柱在一条直线上,向北与北殿南缘的柱础垂直相接。柱础距夯土西缘的宽度约7米。西庑的南、北段夯土相距约7米,中间位置有一小夯土台,其他部分均为路土,推测是一门道。6号基址的南墙即2003年发现的I号墙,与宫城东墙垂直相交,宽约1.7米,南距 2号宫殿北墙约9米。其西部向南拐折约 7米,拐折处的院内一侧附建了一座曲尺形的夯土建筑,东西最长约18、宽约6米。该建筑至西庑之间的距离约8米,可能是6号基址的又一处通道。

      6号基址区域内遗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表明,该基址的建筑与使用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通过解剖,搞清了基址的结构与营建顺序。

      该基址以西,至少还有一座与其大体同时的大型夯上建筑基址(11号基址),目前仅基址东缘在发掘区内露头,详情有待进一步探明。

      6号基址与2号基址的宽度大体相等,均依托官城东墙而建,西庑柱础南北一线,反映了这一区域宫室建筑布局的继承性。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 1、2号宫殿建筑群,均是依中轴对称的理念设计建造的,增建于第四期的6号基址则明显不具有中轴对称的特征。它的发现提供了二里头遗址宫室建筑的又一类型。6、10、11号基址等一系列大中型建筑基址的兴建,服务于贵族的手工业作坊区的持续兴盛及其所反映的二里头文化末期二里头遗址的面貌与性质等问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意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来源:中国文物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