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江苏徐州奎山发掘 4座西汉墓
  • 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
  • 陕西甘泉县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
  • 山东德州首次发现宋元时期瓷窑址
  • 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
  • 浙江建德发现北宋龙窑
  • 郑州西司马遗址发现晚商至西周早期墓地
  • 辽宁盖州发现大型汉代7砖墓和贝壳墓
  • 陕西咸阳清理一座大型汉墓
  • 江苏江阴南楼发现保存完整的崧泽文化聚落
  • 最新热门    
     
    浙江长兴七里亭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文化层,表土下的第 2--5层为上文化层,厚100厘米,属于下蜀土堆积,而下蜀土下的第6 13层则为中更新世的网纹红土,厚度约600厘米,为下文化层堆积。包括采集标本及东晋墓内填土中发现的石制品在内,共发现约760件石制品,其中上文化层的石制品约210件,主要以石核、石片为主,少量断块,石器只有宽刃类中的刮削器和砍砸器及球形器等,不见尖刃类等其他石器;下文化层约530件,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砍砸器、刮削器、手镐、尖状器、石砧、石锤等。

      上、下文化层的石制品岩性有砂岩、石英砂岩、硅质岩、石英岩、燧石等多种,以砂岩、石英砂岩为主。除少量石核外,上文化层的石制品个体较下文化层小, F文化层的石制品多粗大而厚重。剥片技术基本采用锤击法,大多数石核以砾石为原料,石核与石片自然台面居多,但打击台面也有一定比例,剥片方式有单向、转90度角、多向及沿周边剥片等。

      上文化层的石核有125件,石片68件,宽刃类13件、其中刮削器10、砍硒器 3、球形器4、断块4件。石片的个体相对较小,形态上以梯形石片居多,部分石片的远端宽度很大,大多未经修理成器,有少量的打击台面,半锥体明显,背脊特征大多有纵向交脊。

      下文化层的石核约220、石片约 100、宽刃类约80件,其中刮削器约30、砍砸器约40件,尖刃类中手镐5、断块 123件。其中以砍砸器最有特点,一种如 T4:63者,在砂岩的一端向较凸的砾面进行二次修理,形成略呈弧状的单凸刃砍砸器;另一种砍硒器10件,器体呈斜覆斗状,刃部均位于覆斗状原材底面的一或两边,而相对较小的一端成为把握石器的部位,这种砍砸器可以认为是七里亭遗址的典型器。另一类重型石器是手镐,但数量很少,其特征与在该县调查所得的手镐无二致,均在砾石或岩块的一端用锤击法修理成正尖的尖刃,尖刀形状为小圆头形的钝尖。发现的2件石砧有磨蚀,尽管没有发现碰砧法特征明确的石制品,但提示七里亭遗址有可能存在着用碰砧法打制石器的技术。

      在发掘区西部网纹红土之上的紫红色粘土层中,发现一个加工石器的活动面,在这个活动面上发现面积约3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十件石制品,其中有石核和大量的石片,这些石片中有5个可以拼合在一起的组合。

      除上述的5个拼合组外,在网纹红土中发现4个拼合组,其中的T1:264与 T3:59拼合组石制品的水平间距达15米,没有观察到在这个拼合组所在的地层堆积存在水流搬运的迹象,由此可以认为是原始堆积。

      根据野外对石制品的粗略观察,考古人员对七里亭遗址石制品组合有了初步认识:1、石制品主要原料是砂岩和石英砂岩,其次是石英岩和硅质岩等。其原材大多为河流砾石,表明属就地取材。2、采用锤击法生产石片,上文化层石核沿周边剥片和转向打片的增多,石核和石片的打击台面也呈卜升趋势,表明其生产石片技术比下文化层有所进步。3、石器类型以砍硒器中的器体呈斜覆斗状者为该遗址最具特色的石制品,周边地区还未曾发现这种砍硒器。4、修理石器用锤击法,修理方式以向背面或向破裂面居多,还有用复向和交互打击的,错向加工见于砍硒器的修理上。

      发掘所得石制品与在西苕溪流域调查发现的石制品组合基本类似,同样属于中国南方主工业,但有适合小流域的某些地方特色。从各地层均发现有石制品分析,该遗址从中更新世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人类在这个遗址的活动没有间断,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初步判断为加工石器的活动面和其他石制品拼合组的发现,说明某些时段人类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或者说这里是持续活动频繁的营地。这次发掘,对进一步了解西苕溪旧石器遗址的分布规律、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南方砾石工业的深入研究都有着积极意义,同时对探索砾石工业的区域性特征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来源:中国文物报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