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考古历史
  • 青海首次发现“神人狩猎”图案的彩陶壶(图)
  • 旺苍发现东汉家族崖墓群
  • 余光中期待 到金沙“考古”
  • 陕西省凤翔县发现先周“袖珍”陶窑
  •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路
  • 泸县石刻龙桥之乡
  • 绵阳一工地挖出成堆乌木
  • 山崖上 远古动物的足迹在跳跃
  • 陕西省凤翔县发现先周“袖珍”陶窑
  • 彝族土司衙门遗址重现
  • 最新热门    
     
    04考古游弋于是非地带

    的"探测考古",在标志着中国考古已走进"数字时代"之余,更让人对预计春节前揭开第18号大墓充满期待。

    二里头:"已知的最早宫城"

        地处河洛核心地带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因1959年的科学发掘成为世界瞩目的"二里头文化",在夏-古与国家起源等问题上一直据有重要地位。今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宣布,他们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确认发现了距今至少3600年的宫城,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宫城,其宫殿则是已知最早的宫殿。它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先河的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注入了新活力。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人员目前已初步探明了宫殿区内严密的中轴线规划、复杂的道路体系以及完备的宫城城墙等,还在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找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两辙间的距离为1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表示,车辙的发现,将中国用车的历史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使人们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正在立项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等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的"多元"学说近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所谓'文明'即是指国家的起源。'宫城'的出现,反映着社会管理组织的形成与壮大,是国家出现的必然要素。因此,二里头遗址与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山西陶寺遗址等一起构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重要的参照点。"

    康业墓:丝绸之路的新见证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共同的文化符号,也是双方共同的无法分割的文化遗产。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11月对外公布,继2003年发现中亚粟特人史君墓后又在西安北郊出土了一座距今1400多年的粟特人墓葬,墓主骨架保存完好,围屏石榻的线刻画中多行云流水,杨柳依依,对研究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外来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这座墓葬东距史君墓约2000米,南距粟特人安伽墓约150米,此地当为北周时期入居长安的粟特人墓葬区。出土墓志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国属、仕途及具体下葬年代:墓主人名业,字元基,康居国王后裔,历任魏大天主、罗州使君、车骑大将军、雍州呼乐等职,死于大周天和六年(即公元571年),死后被诏赠为甘州刺史。而内部满绘线刻画(局部有贴金装饰,或有丝绸交易场面)的围屏石榻、用数层丝绸衣物"包裹"的墓主人尸骨,以及典型的中原文化葬式等,给人打开了一幅幅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文化融合的撼人画面。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西安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孙福喜说:"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唐朝称"昭武九姓")充分利用自己地处丝绸之路中枢的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居中取利,沿丝绸之路建立了众多聚居地(有的政教合一),相当长时期内(尤其是公元3至8世纪)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作为丝绸之路上最有活力的商业民族,中国皇帝在康业死后仍为其下诏授官,认可其特殊地位,可见粟特人在中原地区影响之巨。"

    景德镇:地下瓷都掀起神秘面纱

        丝绸之路上除了精美丝绸外,最让西方世界羡慕的无疑是瓷器,要不英文中瓷器与中国是同一个词呢!当人们激动地庆祝"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千年生日时,在这个已然是现代化的城市地下,考古学家9月份发现了8座排列有序的马蹄窑:中国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地下瓷都缓缓揭开了神秘面纱。
        景德镇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景德镇的瓷器很长时间里却不为世人所常见。只为皇家服务的景德镇,使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封建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00多年。随着岁月变迁,官窑往日的辉煌只能见于史书。传说中,在景德镇每100件成品瓷器中,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其余的都必须集中砸碎后埋藏入官窑范围之内,以禁绝流入民间。
        这处景德镇官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区,呈南宽北窄的长梯形分布,周长1100余米,总面积54300余平方米。作为典型的官窑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明代皇室专用的花卉罐、白釉小杯和绘画用的调色盒等珍贵文物,以及数量众多的瓷器碎片。专家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对景德镇众多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来,考古人员已在约10余吨的瓷器碎片里,复原出1000多件精美瓷器。这些岁岁年年遗留下来的官窑碎瓷,在地下构成了一部清晰、完整的瓷都历史,有瓷器的艺术演进,也有艺人的情思才气,让人体会了"中国瓷都"的另一面。

    小河墓地:亚洲腹地的传奇

        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除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景象外,它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大古代文明交汇区。穿境而过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之一,而相传小河5号墓地埋葬有上千具3000多年前的木乃伊,其中出土的白种女性干尸"楼兰美女"更是震惊世界。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nm)首先对这个墓地进行了试掘,他撰写的《新疆考古》称,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木乃伊"。
        今年10月中旬,新疆文物考古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率领工作队深入罗布泊地区的罗布沙漠,其目的便是继续2003年因风沙肆虐而中断的小河5号墓地的考古发掘。这处墓地位于一个椭圆形沙山上,沙山高出地表7米多,面积约2500平方米,沙山上矗立着各类木柱达140根。
        这么大的墓地按常理周围应该有人类生活的遗址或遗迹,但为什么在墓地周围5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找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个谜考古学家至今没有解开,或许永远也解不开。专家发现墓地中没有什么中原意义上的墓室,死者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有木棺的也像倒扣的木船将死者罩在其中,尤其令人惊奇的是人与棺一起被塞入牛皮囊中密封起来,以至考古学家发现他们的时候,死者与棺木都新鲜如昨。
        最后,考古学家于此共发现33座墓葬,获得服饰完好的干尸15具,以及象征男根和女阴的立木、高大的木雕人像、刻有花纹的木箭、冥弓与木杆等等。专家认为,这些文物及其环境载体,为人们了解远古时期罗布泊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众多信息,也为中国的边疆考古事业增添了又一笔重彩。 

    南水北调:探索古国遗存的心脏

        从远古时期的恐龙蛋化石,到雕梁画栋的清代宫殿,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南水北调工程将穿越中华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核心区。一定意义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的重要性超过了三峡。
        作为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同时涉及到规模空前的文物保护问题。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沿线各省均已完成了文物保护方案,调查核实了工程所涉及到的文物点900余处,文物保护的投资估算也在紧张地核定之中,以便全面展开文物抢救保护工作。
    据了解,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于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目标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引水补充华北地区,调水距离1000多公里,调水总量约400亿立方米。文物保护部门对已开工地段主要采取了避让文物集中地带的保护措施,譬如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渠线规划设计就绕开了河南安阳殷墟、河北赵王城等多处重要文物保护点;而对未开工地段则将采用提前发掘、原地保护、搬迁等多种保护方式,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对文物的不利影响。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文物具有年代跨度长、分布密集、等级高和文化内涵复杂等特点,而工程东线和中线给予文物发掘的时间只有一两年时间。专家预计,2005年与2006年将是文物保护任务最繁重、时间最紧迫的两年,文物部门将集中全国的文物保护力量将这一"跨世纪骨干工程"对文物的损坏降到最低程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