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山东省临沭县东盘遗址考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遗址发
济南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
济南刘家庄遗址:出土济
青碓遗址发掘简介
湖南优周岗遗址发掘获重
昂昂溪滕家岗遗址 九座
四川龙垭遗址发掘简介
湖南邵阳发现多处古遗址
江西铜鼓发现先秦作坊遗
最新热门    
 
禹会遗址2010年春季发掘的新收获

时间:2010-10-9 11:06:59  来源:不详


    在文明探源的考古发掘中,禹会遗址作为淮河流域一处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存,经过了几年的规模性发掘,取得了在同期遗址中非常罕见而重要的学术成果,显现了禹会遗址特殊的文化现象和重要的研究价值。2010年春季,根据学术研究的需要,对遗址的相关部位进行了发掘,又获得了丰富的内容,为进一步解读禹会遗址,探讨淮河文明的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祭祀沟的全面揭露,为佐证祭祀台基的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2009年秋季发掘时,位于祭祀台基面中部西侧的祭祀沟,由于大部分压在水泥路之下,当时仅仅清理了一部分。2010年春季,为获取沟内资料的完整性,起取了水泥路面,对祭祀沟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为考证祭祀内容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祭祀沟内除包含有丰富的炭灰和被烧过的兽骨外,又以堆积较多的散乱陶片和破碎于原地的器物个体为主要内涵,在能够看出器形和能复原的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有成组祭器假腹簋和薄胎陶器红陶壶以及大型平底陶盘等。

    为全面、细致的清理祭祀沟内堆积内容,先期我们根据沟内陶片自然分布的现象以上下叠压和陶片的显露情况分层进行了清理。发现自上而下可分出四层堆积。

    但是,根据对全部陶片的归类整理,发现该祭祀沟内的堆积物并不存在较明显的时间隔段,因为有一些陶器破碎后所散落的陶片,分别能在上层和下层中找到同一个个体,由此可见,沟内的包含物是在短期或更短的时间内堆积而成的。

    祭祀沟南北长35米,东西宽5~6米,深0.8米。但所包含的陶片、磨石等多集中于沟的中部,南北两端和底部的包含物数量较少,但整个沟内陶片的出土量依然较多。其中的夹砂红褐陶 ,占陶片总数的55%。在该类陶片中,除一部分夹砂外,夹炭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泥质红陶占陶片总数的23%。除残片外,完整器形有假腹簋和薄胎红陶壶等。泥质灰陶占陶片总数的12%。该类陶片中复原出的灰陶大圆盘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器形。泥质灰褐陶占陶片总数的10%。白陶仅占陶片总数的0.03%,均为陶器残片,根据以往修复的器形看,应为白陶鬹残片。

    目前,从祭祀沟内修复起来的陶器看,多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夹砂类陶器,器形较大,又常见夹炭现象,因此,陶质极其松软,吸水性强。常见器形有假腹簋、罐、鼎、盆、壶、盘。除壶之外,其他器形陶胎厚,陶质酥松,制作粗糙,有些器形清理后却无法起取,显然不具备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2.泥质类陶器,陶胎薄,制作工序复杂,多数具备有礼器的性质。

    3.器物变形,除祭祀沟内出土的器物有变形的现象外,在整个禹会遗址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应该与烧制的火候或方法有关。

    二、多种形式的祭祀坑,为考证祭祀的内容和规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曾清理出了三座(jsk1-jsk3)不同类型的祭祀坑,即第一种:竖穴深坑叠压埋藏完整器物;第二种:圜底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