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直接打破门址三(MZ3)基础和基槽,坐在生土之上。从考古发现看,此次修筑是乾德门城门建筑最为重要的一次营建(其夯土基础一直为后代沿用)。门道宽(地栿石内侧路面宽度)约6.2米,进深约30米;石地栿东西总长19.9米。门道内发现有L3、L4等多层路面。L3为此期最晚路面,在门道内中部保存有较好的石门限,北侧有完好的门砧石,门砧石上有长条槽和圆形门轴凹窝,原来应设双扇版门。门道内中部略高,两端略低。沿用MZ3尚存的墩台夯土,并有所补筑。墩台东西两侧均发现在夯土墙上抹白灰的做法。
乾德门门址一之条石遗存(东-西)
门址一(MZ1):这是乾德门第三次营建的门址。门道基础南侧被现代道路破坏,仅残存北侧的部分石地栿,以及其上的木地栿和排叉柱遗痕。石地栿直接压在堆积土上,现仅存约6.3米。门道宽度不详,总进深约19米。此期残存L1、L2等路面。门道中部残存一段木门限,北侧保存有一块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从地栿石位置看,此次修建,北侧地栿石南移,明显不同于前两次。门道方向也略有改变,约为东偏南21度。沿用MZ2尚存的墩台夯土,在此基础上补筑夯土、并砌筑了砖石包墙。与夯土城墙衔接处的四角,均发现立石角柱的槽石,其中西北角的角柱尚存,收分斜率与墩台墙面相同。城门西立面北侧的包墙保存较好,下面的条石直接放在MZ2夯土之上,尚存有清晰的砌砖灰缝痕迹。北墩台保存较完整,东西长19.9米,(西壁)南北宽8.73米。
乾德门门址二出土铜印
瓮城遗址平面呈“马蹄形”,东西内径长约26.4、南北内径宽约22.8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瓮城遗址由瓮城墙和瓮城门组成。瓮城墙主要有三次大规模营造。瓮城门有一个门道,朝南,位置有一次大的变化。
瓮城始建应与门址三(MZ3)大体同时,门址二(MZ2)仍沿用。城墙夯土为灰褐色,质地坚硬。墙体宽约8~10米左右。瓮城城门宽约5.84米,南北进深约8米。门道基础为在石柱础上放木地栿(部分直接置于夯土之上),上立排叉柱。夯土壁面有木板护墙残迹。
第二次修筑瓮城,当与门址一(MZ1)相当。城墙是在原灰褐色夯土外,包加灰黄色夯土,质地略疏。瓮城门道位置与第一次修筑的瓮城门不重合,明显偏东。门道夯土豁口残宽约6.7米。不见门道基础。
第三次修筑瓮城,晚于门址一(MZ1)。瓮城夯土墙压在门址一(MZ1)的包墙石之上。城墙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