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没有相关考古发现
最新热门    
 
泽州和村遗址——推开晋城盆地先秦考古的大门

时间:2012-10-16 14:55:05  来源:不详

 


    和村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和村东南,长河西岸的台地上。2011年底——2012年初,在陵沁线晋城至阳城一级公路的建设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晋城市文物研究所和晋城博物馆的大力配合下,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共发掘700余平方米,清理灰坑98个,陶窑和土坑墓各1,瓮棺葬2个。时代涵盖仰韶、二里头和两周等多个时期,其中两周时期的堆积最为丰富,这也是晋城盆地首次系统发掘的先秦居址。

 

 

    和村遗址仰韶时代遗存发现较少,仅有零星的几个灰坑,包括筒形坑和不规则形坑两种。从出土陶器来看,流行细泥陶和粗砂陶,浅红色和红褐色居多,灰陶极少;器形以双唇口尖底瓶、折沿盆、叠唇盆、铁轨口夹砂罐、敛口瓮为主;器表多素面和线纹,附加堆纹和绳纹其次,有极少量的斜向篮纹和弧线三角纹彩陶;部分器物内壁可见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该遗址仰韶时代遗存的面貌与垣曲东关仰韶时代第三期遗存雷同,即仰韶时代中期。

    二里头时期遗存主要为灰坑,分为筒形坑和不规则形坑两种。出土物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粗大石斧、梯形石铲和卜骨。陶色以灰陶为多,褐胎黑皮陶其次;器类主要包括高领鬲、斜腹甗、弧腹甗、双鋬盆、双鋬罐、盆形鼎、平口瓮、圈足瓮、敛口尊等;缺少邻近地区常见的单把鬲、实足瓮、大口尊和平底盆;器表多饰中粗绳纹,或交错或凌乱,还有少量旋纹、“回”字纹和压印花边装饰。其中鬲足均较长,部分足根有明显的捆扎痕迹;盆形鼎均为折腹,刀足,基本同于小神H13:30;斜腹甗或有花边,与白燕H98:8相近。根据出土高领鬲、花边斜腹甗、盆形鼎等典型器的特征,可初步确定其年代约在二里头第三期。而一般认为在相当于二里头偏晚时期,河南沁河一带是二里头文化[注: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与下七垣文化的分界线,但作为沁河上游流域的晋东南晋城盆地,甚至是上党盆地,这一时期遗存该如何归属,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和村遗址二里头时期遗存的发现,将为晋城盆地乃至整个晋东南二里头时期文化归属的确定提供一个有力的支点。此外,和村遗址地处东下冯、白燕、小神、辉卫、二里头等各类遗存交汇的前沿地带,这为厘清上述各类遗存的谱系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两周时期遗存发现较多,时段主要集中于西周晚期和春秋前期,遗迹以灰坑为主,另有1座土坑墓和2个瓮棺葬,最为重要的是1座保存完好的陶窑Y1。

    Y1为并穴窑,火膛局部并入窑室,整体略呈圆形,由窑门、火膛、窑室三部分组成,东西走向。窑门呈拱形,位于火膛西侧上方。火膛为长方形竖穴式,长0.75~0.95米,宽约0.5米,深约0.8米。窑室平面近圆形,剖面为袋形,底径1.3~1.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