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富平县老庙老鼓简介
最新热门    
 
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

时间:2013-01-21 17:04:28  来源:不详
nbsp;   遗址发掘工作严格遵循《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注意采取浮选等手段对各类人工遗物及自然遗存进行全面采集取样。发掘方法以清理揭露为主,慎重采用解剖手段,尽量保持各时期重要遗迹及遗址整体布局的完整性。除常规记录手段外,还采用低空摄影、三维全息扫描等科技手段全面提取遗址信息,并利用相关成果开展了三维建模复原、数字展示方案和遗址数据库建设。


    考古发掘收获


    老鼓楼衙署遗址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分布,包括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四个时期文化堆积。已发现清理各类遗迹共计261个,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陶瓷器、钱币、瓦当、礌石、坩埚及漆器等文物9000余件(套),标本数万件。


    宋元遗迹58个。其中,位于Ⅰ区南部的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F1)是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已揭露部分平面略呈方形,南北残长24.3米,东西宽24.7米,护坡墙及条石基础残高近10米。建筑内部以夹小型鹅卵石的黄灰沙土层层夯筑,夯土四周在条石基础之上以青砖一丁一顺或一丁两顺错缝砌筑护坡墙体,由下至上层层收分,坡度79°左右。筑墙砖上发现有“淳祐乙巳东窑城砖”、“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等阴、阳模印纪年铭文。F1东、北侧发现有规模较大、结构规整的石构排水设施。


    F1西部发现有同时期的两座大型凸字形建筑基址。其中F54保存较好,南门外残存三层石质台阶,存在二次修建迹象。Ⅱ区北部的重要发现为一处三合院式建筑基址F72,布局结构完整,且榫卯结构的木地栿专家点评保存较好。Ⅱ区西部的F82,规模较大,结构规整,以带榫卯结构凹槽的条石构筑墙基,门前发现有石板道路及台阶,通过共用的排水设施分析,其与F83为一组较大规模的建筑群。


    宋代遗迹中,Ⅱ区F83与Ⅰ区F14形制规整,结构相同,在遗址东、西部遥相呼应,与中部因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的F82、F55、F36及南部的F54、F80,大体围合成了宋代衙署的院落式布局。高台建筑基址F1的性质功能可能为附属于当时衙署建筑的“谯楼”或“望楼”。另根据F72、F55、F82及F83与明代围墙Q5的关系可知,宋代衙署的范围已越过明代衙署西部围墙。


    明代遗迹100个。其中,Ⅱ区发现有较多房屋基址、水沟、道路等遗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组成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南北残长115.6米,东西宽54.1米,分布于68个探方,包含单体遗迹14座,面积6200余平方米。该建筑群被东西两道贯穿发掘区南北的大型石墙Q3、Q5围合成一个大型院落。院落背山面江、坐北朝南,分区明确、布局规整,存在明显南北中轴线。据布局结构及遗迹组合关系推断,该院落当为明代重庆衙署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Ⅰ区的Q12与Ⅱ区的Q3、Q5形制结构类似,方向相同,结合Ⅱ区东北部发现的紧邻上述建筑群的F25、F47等房屋基址分析,明代衙署应至少包括两组南北向、东西并列的多进院落。从已发掘区域分析,各组院落在布局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主次或依附关系,应与衙署的功能分区有关。


    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