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德国战车与赫本的微笑
  • 热闹好看的他乡“鬼节”
  • 德有座学生监狱 学校培养过10位诺贝尔奖
  • 美国监狱是赚钱的好地方
  • 日本女人表里不一 最爱缺陷美
  • 巴基斯坦中国人看重吉祥数字
  • 神秘!破解俄罗斯的“谜中之谜”
  • 神秘的凯利古堡和恐怖鬼屋
  • 日本人说谁像猪是夸谁
  • 在美国,明星很少被人骂
  • 最新热门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欧洲人

    。从那以后,每批留学生到德国,该国驻德使馆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爱护野生动物。在法国卢浮官外、协和广场、塞纳河畔,在挪威的城市公园里,在德国的海滨,随时都可见到美丽的野鸽在人丛中自由穿行,洁白的海鸥在游人的手中觅食。不少人将家中的面包切碎或带一些鸟类喜食的葵花子等,到公园、广场空地上喂野鸟。公园、街边的矮树丛中的鸟巢,从没人损坏。公园里和许多人家的花园还建有很多人工鸟巢,让鸟儿有吃有喝,来去自由。在卢森堡城北约70公里的地方,有两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桥,是当地特意为野鹿修建的专用桥。这两座桥横跨卢森堡至德国的高速公路,主要是为方便公路两侧的野鹿行走过往,减少它们横穿公路的危险。桥上还设置有电子探头,以便远距离观察野鹿的生活、行踪和繁殖情况,真可谓独具匠心。

        多管齐下治污染

        为减少城市的污染,欧洲一些国家多数仍保留着有轨电车,虽然车辆比较窄小,车内客座率也只有20%,可电车招摇过市时既可供人们观赏沿途景物,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各国都制定了排放标准,并对私人购车加征重税,对城乡公共汽车进行补贴。在欧洲高速公路两旁的加油站,可见各种车辆加汽油的很少,多数加的是柴油。为什么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又大都是好汽车,却不加汽油而加柴油呢?原来是因为柴油燃烧得比较彻底,对空气污染相对较小。同时,各大城市的地铁四通八达,多数是两层的,大大缓解了地面行人、车辆的拥挤,也减少了汽车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在欧洲许多国家和城市还兴起了骑自行车热。如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道路两边的树旁和护栏都有序地排满了各色自行车,构成了这座城市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欧洲也是戒烟最严格的地区,无论是飞机、汽车、轮船上,还是餐馆、酒吧、咖啡厅,都一律严禁吸烟。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最喜欢安静,讨厌噪声。丹麦和挪威一些国家规定,大白天所有的汽车都要开着灯行驶,既可引起对面来车和行人的注意,又可不鸣喇叭减少噪声,使人们看到车多如流水却听不到喇叭声。在商场和餐馆,虽然人很多,却从没有人高声叫卖、大声喧哗,街市也听不到卡拉OK乱吼,即使酒吧里放的背景音乐,音景都很小。著名的法国戴高乐国际机场,人特别多,却出奇的安静,只见人们静静地阅读着机场提供的免费报刊,或用带耳机的“随身听”听音乐、学外语,或相互轻声交谈。

        处理垃圾别出心裁

        西方人为保护环境,对令许多人头痛的垃圾处理别出心裁,城市的每家门前都有两、三个垃圾桶,人们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放入。德国人在处理垃圾时,把一些易腐烂的茶叶、根、茎等装入袋内,环卫工人收集起来弄碎后埋在地下或树下,或在草丛中作施肥用,而将一些不易腐烂的果核、木屑等分装在另外的袋内作专门处理。如果有人不把垃圾分装,环卫工人第二天就会将一大袋垃圾堆在他的门前作为惩罚,还要他妥善处理好,送往指定地点。城市道路两旁设置的垃圾桶并不比我们国内多,街头上偶有烟蒂或废纸,很快就会被一些志愿者捡起来。西方人爱好动物,牵狗上街成了时尚。然而凡牵着狗在街上时,如果狗拉了粪便,都会果断地用事先准备好的袋子收拾起来,没有随便乱扔的现象。即使人们夏天进入深山无人区露营后,也都会自觉地将垃圾带回或者深埋。

        宾馆不备一次性用品 

        在我国一些城市宾馆、酒店和招待所,为方便旅客、招揽生意,达到“宾至如归”,各种简便一次性用具齐全。在欧洲就不是这样,各宾馆的房间四壁、被褥、浴缸洁白如新,看上去十分满意,住着舒适,然而就没有配备一次性用品,没有一次性牙膏、牙刷和塑料拖鞋、塑料袋等。这并不是宾馆吝啬,而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欧洲一些国家野外没有漫天飞舞的塑料袋和随意丢弃的塑料瓶等白色污染。在挪威的超市购物,交回一个0.5升的塑料瓶可抵扣1.5克郎,1.5升的饮料瓶可抵扣5克郎,超市的每个塑料袋要收费1克朗(约兑人民币1.18元),政府之所以这么做,主要不是为了节约,更多的是鼓励人们回收废物,限制人们使用可产生废物的用品,更好地保护环境。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