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考古发现 >>世界文化
  • 衣貴師木桶
  • 一头扎进四合院
  • 客家妇女百岁寿星多
  • 客家妇女与民歌
  • “杵乐”的伴奏乐器——竹筒
  • 寻访高原倮人
  • 民以食为天(二)
  • 民以食为天(一)
  • 多彩的民间服饰(二)
  • 多彩的民间服饰(一)
  • 最新热门    
     
    水乡乌镇

    两层楼的民居,南侧的民居依傍着通贯全镇的东市河而建,水阁、廊棚,仅靠几根石柱依托而突出在河面上,民居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与地面民居相映成趣。这条千米小街似乎有一种不甚明显的区划,进镇后迎面见到的是街北一些传统作坊。这些作坊仍在按着传统方式生产并出售产品,一家名为公生糟房的造酒作坊,从远处就能闻到浓郁的酒香,诱人寻访。这是一家前店后厂的酒厂,穿过店堂,就是作坊,只见几个赤膊汉子正围着大木槽操作,不远处有一口大缸,储存着新酿出来的酒,可以随时用木勺舀来品尝,的确味道醇厚,没有掺兑,厂家自题名曰“三白酒”。因为行旅不便,我只采购了1斤装的小瓶。再有一家生产有当地特色的蓝印花布作坊,也是前店后堂,穿过店堂,还要走一段青石板的染店弄,方见有一座大院落。高高的晾架上,飘荡着成匹的蓝印花布,好像电影《菊豆》里的场景。厅堂里展出着蓝花印布的历史和生产状况,让游客增长了不少有关蓝印花布的知识。旁有一小屋,有人在为游客表演染前刮浆的工序。店堂里陈列着蓝印花布产品,据说这种蓝印花布制成妇女服装,颇有韵味。所以让不少人解囊,买一些回去,作为对亲友的馈赠和对家人的慰藉。 


        走过作坊区,便进入这条街的民居区。无论是临河的平房,还是街北的二层楼,都把门板擦洗得非常干净,纹理毕现。虽然镇政府不准民居设店,以免破坏旧街风貌,但还有个别民户在门槛里摆个小摊,倒也无伤大雅。探身室内,虽然采光差些,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有一户4位老妇正围坐一起,作竹城之戏,笑语悠闲,其乐融融,令人艳羡!民居前面就是文化区的地段,有江南木雕陈列馆、余榴梁(藏者名)钱币馆、修真道观和戏台等等,形成当地一种文化氛围,而最引动游客的文化亮点,则是"茅盾故居"。茅盾以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不争地位,给故乡争得照人的光辉。故居是一套院落式住房,够不上豪宅的格局,各屋的陈设比较简单,一间书房据说是茅盾生前自己布置的,也不过是书桌、书柜和几把椅子而已,足足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文化区的尽头,也就是东市街的尽头,由北南拐,走过一座名曰应家桥的拱形桥,便是商业区,有一些新商店,而不是什么老字号。唯一一家老字号是汇源典当,柜台有一人多高,我踮起脚,还看不到柜台里面。记得10来岁时,因家长失业,年关时拿了一包衣服去当,连跳几次,够不着柜台口,后来有个小学徒从里面出来接过去,当时还很诅咒了一番,现在仔细想想,可能含有一种防抢劫的作用。全镇的观光点也到此为止,应该沿着南街往回走。但是漫步两里多地,感到有点疲劳;同时到水乡似乎应该走一下水路,众议佥同。恰好应家桥头也正是这条东市河的船埠,大家都在此登船。游船只是一般船只,容量也较小,所以我们其中一人只好在岸上傍河而行。船驶行得很慢,河水虽算不上清澈,但还没有污染过甚的异味,岸上疾行的朋友,不时大声报道南街民居的状况,没有太多的特色。只是快到东头时,见有一家加工丝绵店,在长案子的两侧,有人在抻长丝绵,很有点像唐人的"捣练",只不过唐人《捣练图》上是两位银盆大脸、低胸长裙的美女,而眼前所见,则是两位练达老妪在辛勤地劳作。她们的手工加工品或许不致有伪劣假冒,我很想能买件丝绵坎肩的成品,通过岸上朋友的联系,没有成品,都需要量体裁衣定做,只好作罢。 


        船渐渐地靠拢东头的财神湾码头,正是原来入口处附近,天色苍茫,似乎已到“净园”的时候,游客都簇拥着离开这独具韵致的江南水乡。我们一行人乘原车在越来越暗的暮色中驶返杭州。一路上,大家仍在不停地议论水乡见闻,似乎游兴未尽,真希望还有再来的机会!但我却在想,未尽和缺憾,甚至只是向往,才是真正美的境界;如果一切圆满和完整,那就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而索然无味了!

        (稿件来源:生活时报,特此鸣谢。)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